第五十六章 舅舅,等等保兒!(1 / 2)

入夜。

朱元璋幾人就在牛車上休息。

朱元璋睜大著眼,望著天空皎潔的月色,心緒很亂。

他知道,自己在地方問再多,也問不出實際的東西了。

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不喜歡聽,百姓也不敢講。

當年大誥頒布時,他便寫道,百姓不得妄議君主,若有發現,四周民眾當及時告官。

這種情況下,百姓就算有不滿,又怎麼敢真的去說?最終問來問去,隻能挑一些好的去說。

朱標恭敬的站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多喘,他自然是看得出父皇心情並不太好。

他也知道原因。

隻是不知該說些什麼。

如今的大明朝堂,跟夏之白說的有一定相似,父皇隻願意聽自己想聽的,至於那些不順耳的,直接下令百官不準提。

誰敢說,治誰罪。

久而久之,天下哪還有敢說實話的官員?

就算是禦史,如今也隻敢彈劾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有的都談不上彈劾,更像是變著法的誇父皇。

在原本的計劃裡,父皇是準備去民間問問農夫的看法,再去應天府聽聽那些士人的話,如今卻是不知父皇還會不會繼續了。

他也不敢問。

良久。

朱元璋收回目光,他看向朱標,一臉認真的問道:“老大,你說咱真做錯了?”

“當年你娘說咱,保兒說咱,就是咱那姐夫,都曾說過兩句,他們都是咱自家人,都是親人,咱要是沒做錯,他們為什麼都要來說咱?”

“隻是咱錯哪兒了?””

朱標拱了拱手,苦笑一聲,態度恭敬道:“父皇,兒臣不知。”

“咱讓你說。”朱元璋瞪眼。

朱標抿了抿嘴唇,“兒臣看來,母後他們是何心思,兒臣不知,隻是兒臣以為,父皇的心是好的,也的的確確在為百姓著想。”

“父皇頒行的定稅製,在兒臣眼中,便是利民的大好事。”

“定稅製下,以後再開墾土地將不增加稅收,這樣算下來,以後我大明耕地隻會越來越多,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稅收卻沒有隨之增加。”

“這對百姓無疑是大利。”

朱元璋點頭。

這也是當初頒行定稅製的初衷。

朝堂收的田稅定額,而後大明的土地跟人口隻會越來越多,這樣平攤到百姓頭上的田稅就會越來越少,百姓也會越來越富。

到時朝堂若有缺錢,再向百姓額外征點口賦就行,基本不會影響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這也是大明安民的長策。

朱標又道:“父皇對官吏腐敗抓的極嚴,凡百姓發現有官員貪汙,可以不經過任何手續,將貪官抓起來,綁縛到京城問罪。”

“這是大明吏治清明的原因。”

朱元璋頷首。

這的確是他的想法。

隻是推行了幾年,卻是沒起到什麼效果,至少這麼些年,他就沒見過有百姓真把官吏綁到京城來的。

以往他以為是吏治清明。

但現在。

他沒這個想法了。

就算自己已頒行了相關的法令,但官是官,民是民,百姓又哪敢真的去告官?

朱標偷摸著撇了朱元璋幾眼,見父皇並不動怒,繼續道:“父皇的初心初衷出發點都是好的。”

“隻是難以奏效。”

“天下的局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前段時間,壽州府發洪水,死傷了不少人,而國庫空虛,隻能撥款十萬兩不到,救濟不了太久。”

“兒臣去問過戶部,能否多撥一點賑災款,戶部隻是給兒臣看了看大明每年能收上來的錢糧。”

“隻有三千多萬兩。”

“很多都被規劃安排好了,根本就沒辦法多調錢糧,想多給銀子,隻能從百姓那多征雜稅。”

朱元璋麵色一沉,已有些不悅。

朱標低著頭,裝作沒有看見,繼續道:“父皇有時候就太急切了,總想一個人把天下事都安排好,給我等子孫留下一個太平盛世。”

“但天下不會始終都按著父皇所想去運轉,大明如今有些僵化,有些過於死板了。”

“你也覺得咱錯了?”朱元璋冷冷盯著朱標,麵露一抹慍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