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簡單的,就是開海運。”
“讓南北經濟交流,有更便捷的方式。”
“不過此法,就目前而言,是單方麵南方受益,南方的商品也會大肆傾銷北方,積壓北方的市
場,因而光靠開海運明顯不足夠,而朝廷目前並沒有下定決定,跟北元交好,甚至想交好,還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這個目前不想。”
“北方鹽市、煤廠,一定會開起來。”
“還有紡織廠。”
“我這次回來,便是想製一台紡織機,到時在北方推廣,北方地方人稀,土地相對南方沒有那麼緊俏,有更多的田地種植其他的經濟作物,這是北方的優勢。”
“因而目前北方的優勢是煤、鐵、紡織。”
“但靠這些依舊不夠。”
“而且隨著江南鹽企的出現,勢必會擠壓灶戶的生存空間,到時數十萬灶戶沒了生計,就算想替人種田,也沒有那麼多田地能種,因而我還想將南方的人口北引。”
“靠尋常的辦法很難。”
“南方再不好,也比北方優渥。”
“所以得開出其他讓人不能拒絕的理由。”
“我決定上疏朝廷,在北方推行事業編的編製。”
“凡是在北方的鹽業、紡織業上工的工人、礦工等,都能獲得編製,而獲得編製,將會一直在崗,沒有被辭退的風險,就算是等老了乾不動了,工廠還會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生活費。”
“不多,但勉強能活人。”
“而且會儘量將他們安排在遠離戰場的地方。”
“甚至.”
“我會直接宣傳。”
“大明上百萬將士,絕不會讓北疆淪為戰場,戰場隻會在大明疆域之外。”
“靠著南方自己的壓榨,加上北方的宣傳,接下來幾年,將會有不少過去難逃的北人回歸,按我的預估,差不多能有二三十萬的樣子,雖然相較南方人口,不算什麼,但對北方卻很緊要。”
“另外。”
“因為北方人口稀少。”
“很多物資運送不便,因而會改製驛站。”
“將驛站職能一分為二,除了維持之前的功能,同時具有運送民間物資的能力。”
“加快物資運送速度。”
“讓人力儘可能的不被浪費。”
“南北彌合有南北彌合的必要,而如今南北方麵的割裂,對朝廷施政有著極大的便利,朝廷能借著南北差異,對南北兩地的情況做出不同的措施,從而實現因地製宜。”
“隨著南北商貿交流頻繁,南北間的隔閡也會越來越小。”
“彌合南北最重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伱。”
“同時通過海運等商貿,強行撬開江南地區的封閉,而北方製度上,一定情況下是優於南方的,到那時,也會倒逼江南地區做出改變,到時朝廷也能順理成章的,借著江南地區的民意,將北人官員,安插到南方,幫助江南做改變。”
“徹底打破江南士紳壟斷江南官場的情況。”
“等到南北經濟聯係密切,壟斷的官場被破,江南的強勢地位,也會被一削再削。”
“那時的江南才是大明的魚米之鄉。”
“朝廷也才能把手,真正的伸進江南的深處。”
“而不是如現在這般,隻能靠著強權,將江南地區官員給殺一波,然後再也做不了什麼事,任由江南士紳重新填補上空缺,這樣的事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打蛇打七寸。”
“靠暴力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政治的問題,隻能通過政治手段解決。”
朱標目光微異。
夏之白的見解的確很異於常人。
其他人見到江南的確經濟繁榮,而且隱隱有種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情況,都是想著靠著暴力,強行給鑿開,但夏之白不一樣,他的辦法是,江南不是商貿繁榮嗎?
可以。
我讓你更繁榮。
通過經商,讓你跟我產生直接聯係(海運)。
再通過整合北方的商貿體係,搭建一個更高效率的體製,吸引更多的南方人北上,繼而讓南方產生壓力,等到南方內部有了分歧,朝廷再借機,派出其他地區的官員,開始有意整頓南方勢力,借此讓江南徹底老實。
這個想法很天才。
朱標沉思一陣,暗暗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