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陛下當以陳友諒跟張士誠為鑒!(2 / 2)

但也並沒有說什麼,隻要手中掌有兵權,大明還怕收不上來錢?

正是因為考慮到沒錢養兵,他才采用了‘衛所製’,建立了一套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

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明養不起兵的狀況。

至於收稅。

就如他這幾次出手一樣。

隻要掌有兵權,天下的商賈大富,都隻是圈養的牛羊。

誰時都能去收割。

誰敢反抗?

見朱元璋麵露慍色,夏之白輕笑一聲,淡淡道:“陛下應該知曉,我在北平時,曾跟燕王發生過一些不快,其中最主要的便在於大明的軍紀,而大明軍紀的敗壞,主要原因便在於‘貪腐’。”

“明軍已不是陛下剛帶起的大軍了。”

“他們腐化的很快。”

“用不了多久,大明的軍隊,就會喪失戰鬥力。”

“陛下設立的衛所製,根本就不能長久,早晚有一日,會為朝廷所摒棄。”

“不過眼下朝堂才大動,短時不適合再動兵。”

“因而主要目光還是在削士特權上。”

“士的特權太大了。”

“對天下造成的傷害也極深。”

“過去天下因為士大夫少,讀書人少,給與士大夫一定優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成為士人並不困難,稍微讀點書,或者去官府裡麵滾一圈,就堂而皇之的有了特權,大明的財政,不支持供養這麼多特權。”

“但如果直接削。”

“遭到的爭議一定非常大。”

“甚至根本就推動不了,哪怕明麵上推動下去了,也定然會惹得地方暴動,涉及到利益,很多好事也會變成壞事,也會在天下鬨出很多問題。”

“因而不能急。”

“隻能一步步的來。”

“正所謂路線決定了,接下來的重點,便是用人。”

“大明需要培養一批不是‘士人出身’的‘士’,用這些人來取代占據官府的‘士階層’。”

“我選擇的是工農,還有部分商人。”

“因為是工農,所以朝廷可以直接對他們征稅,且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反而會拍手稱快,畢竟這是在進行身份區分,借著這一點,減弱士人對一些‘國企’的敵視跟警惕,進行‘鳩占鵲巢’。”

“讓工農一步步進入官場,最終將士徹底取代。”

“天下徹底取締士。”

朱元璋冷笑一聲,對這些建議不置可否。

他背著手道:“你說的倒是容易,伱把那些工匠還有農夫提拔上來,難道指望他們做事?他們又會做什麼事?又能做什麼事?隻怕連軍中那些大老粗都不如。”

夏之白神秘一笑道:“如果這些人會識字呢?”

朱元璋目光一沉。

夏之白道:“大明當對天下進行一定程度的掃盲,不過大明目前的財政並不支持,但在小範圍內掃盲,還是可以做到的,就是在這些鹽企、煤礦等,等到這些企業合並,到時這些人不少恐會管理數千人。”

“這不是個小數目了。”

“甚至都比得上一些小縣了。”

“不過有一點要明確,這些人每個都要交稅。”

“為了跟官員做區分,我建議是設立‘事業編’,這部分人工人還有管理層,都為事業編,即都是為了工廠服務的,本質上還是工農,隻不過工農交的的賦租,他們交的是稅。”

其實最好的還是直接‘鄉紳一體納糧’。”

“隻是目前大明並不支持。”

“一來阻力很大,朝堂上下都會抵觸,即便陛下強壓,隻怕效果也不會好,二來太過急促,沒有緩衝時間,很容易造成天下動蕩,到時對大明影響很大。”

“因而隻能徐徐圖之。”

“通過設立一些國企,進行一步步的試探。”

“最終將這些國企裡麵的人,安排到官府裡麵任事,而這些人依舊要交稅。”

“除此之外。”

“便是要將事業編的工農跟士人的俸祿拉開差距,讓事業編的工農,收入要高於士人為吏的俸祿,甚至是事業編的工農扣完稅的俸祿,依舊是高於士人的俸祿,這樣就會讓越來越多的士人主動要求加薪。”

“有所求,就要有所失。”

“朝廷則能借機,改革現有的俸薪製。”

“同時推出鄉紳一體納糧。”

“我並不建議大明行事太急切,也不建議太過急功近利。”

“一步步來才是最好的。”

“但無論哪一種,最終目的,都是要把士人的特權給收回來,讓士紳沒有免稅的特權,也不休想再幫著他人逃稅避稅,陛下這次強索天下這麼多士紳商賈,斂財頗豐,若是大明能始終從士紳手裡拿錢,大明很多事都能做好。”

朱元璋點頭。

這一點,他比夏之白清楚。

百姓手中才有幾個錢,真正有錢的還是士紳。

隻是想從這些人手中拿出錢可不容易,他目前想到的辦法,就是靠著武力強行索取。

朱元璋沉聲道:“你的意思,朝廷要借著北方人口少,繼而給與北方一定的政策支持,將你說的這些落實下去,等時機成熟,再一步步推廣到南方,乃至整個天下?”

“陛下英明。”夏之白道。

朱元璋看著夏之白,久久的沉默著。

良久。

朱元璋突然道:“你就當真不怕死?”

“你今日提的這些建議,恐會讓自己成為桑弘羊、劉晏等人。”

夏之白笑著道:“其實這些事本不該我來做,本該是必須來做,孔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在陛下一統天下的道路上,曾出現過這麼幾位‘敵人’,但這些人同樣是陛下的‘老師’。”

“張士誠跟陳友諒。”

“他們一個暴戾,一個沒有進取心。”

“最終都敗在了陛下手中。”

“沒有這兩人,陛下不可能進步這麼快,但大明一統天下之後,陛下卻沒有以這兩人為鑒,反而走上了這兩人的道路,陛下是從大風大浪中走出來的,天下同樣是從大風大浪中奪取到的。”

“眼下大明要做的事是過河。”

“隻是大明的前方沒有了橋,也沒有了船。”

“但這河就不過了?”

“不從根本上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大明永遠都會困在曆史的另一邊,陛下做的再多準備,將天下打造的再好,最終都隻是一廂情願,我雖不才,卻有造橋之心。”

“我旨在推倒壓在百姓頭上的‘士’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