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對腳下的土地保持應有的尊重跟敬畏!(1 / 2)

方孝孺愣在當場。

隻感覺兩耳都在嗡鳴作響。

他張了張嘴,隻感覺一切話,都是蒼白的。

夏之白說的,當真都是士人的問題?

是,又不是。

但士人的問題的確不小。

如今南方士人對北方士人很是輕視,一來是南方的學問比北方強,二來南方自認自己才是漢人,北方現在已是蠻夷之地,但某種程度上,這又何嘗不是在忘記曆史?

他們尚且如此,又豈能要求百姓?

四周空寂。

沒有任何聲音發出。

黃章、董貫等人額頭更有冷汗溢出,望向夏之白的眼中滿是恐懼跟茫然。

劉三吾也啞然無聲。

前麵還有人罵夏之白忘恩負義、欺師背祖,但儒家聖人孔子,可是在山東曲阜,還有天下的經文,也大多出自北方,隻不過如今北方衰敗,南方興盛起來了,他們卻轉過頭,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

這豈不是在沐猴而冠?

閣樓外。

朱標負手而立。

他目光有些迷離,也陷入到了沉思。

他很早就來了。

前麵朱元璋傳令,讓他去翰林院一趟,他還有些好奇,為什麼父皇會有此吩咐,但來到翰林院外,聽到閣樓內的討論,才知道自己這套來的不虛。

甚至十分值得。

統一教化。

這是朱標從未想過的方向。

甚至都彆說想了,就是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生出來過。

在夏之白一番洋洋灑灑的話語下,他才陡然驚覺,這一切是何等的有必要,大明的學子,就該用大明的方式培養,而不是還按照著老方法,讓天下自行培養,那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舊思潮下的‘餘孽’。

新朝新氣象,豈能一直用‘舊人’?

同時。

他對天下人不知有明,同樣感到十分的震撼,甚至是有些不敢置信,但他回想了一下,在自己跟隨母後東躲西藏時,地方很多百姓的麻木不仁模樣,心中又不由歎息一聲。

或許不是不知。

是知不知道都沒區彆。

父皇在天下殺了這麼多貪官汙吏,對天下的改觀真的大嗎?

不大。

天下依舊還是那樣。

隻是換了批人,大明頒布的很多政策,有時候就落實不下去,不是官員陽奉陰違,就是地方官員不作為亂作為,這樣的政令當真能體現出大明跟舊朝的區彆?

甚至於朱標腦海還浮現了一個念頭。

唯有等到大明的政策比舊元更慘無人道時,地方百姓才會知曉今夕已是大明天。

對於夏之白的做法,朱標是讚許跟認同的。

換人解決不了問題。

唯有從根子上做改變,大明的風氣才會好轉。

而天下風氣敗壞,就源於教育體係的敗壞,唯有重建一套新的教育體係,花十幾年的時間,重新培育出新製度下的一代人,大明的風氣才會好轉。

朱標點點頭。

眼中露出了一抹欣喜跟滿意。

夏之白淡淡的掃過全場,漠然道:“諸位現在知道我為何要變了吧?”

“因為底層百姓根本不知大明的存在,如何讓他們日後能為大明而戰?又如何讓他們形成家國意識?又如何讓這些人對大明有感情、有感激、有自豪感?”

“人不能要求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人之患,在於不讀史。”

“如今北方依舊沿用著元代的學習方式,甚至還在學習著元代的治理理念,很多士人對北元還抱著幻想,幻想著今後有一天蒙古人能打回來,到時他們好繼續當蒙古人的官。”

“或許在天下很多人看來,這些人根本是在數典忘祖。”

“但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便在不知史。”

“往上的遼、金,再到蒙古,都不會教漢人的曆史,無人教,僅靠一些老一輩的口口相誦,又能相傳幾代?這麼多年過去,屬於漢人原本的記憶,早就被遊牧部族的野蠻給清除乾淨了。”

“漢人的痕跡在北方更是消失殆儘。”

“甚至於”

“朝廷想治理北方,說他們為漢人,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就不理睬,對此也沒有敬畏之心,惟有說大明是蒙古的繼承者、征服者,這些地區的百姓,還有遊牧部族,才會臣服於大明。”

“這才是現實。”

“諸位若是有興趣往北方走一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