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正因為夏之白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這才將劉三吾等人的不滿回擊了回去,兒臣也借機強壓著這些翰林學士,聽從夏之白的吩咐去編撰教材。”
“隻是.”
朱標麵露一抹凝聲,猶豫道:“以兒臣對翰林學士的了解,眼下這麼大的反對意見,就算兒臣下令,讓他們聽夏之白的,隻怕也很難真讓他們心服口服,隻怕編纂出的教材,恐會有很多偏頗。”
朱元璋嗤笑一聲,不屑道:“無妨。”
“偏頗就偏頗。”
“至少起了個頭,有開頭,才能有後續。”
“而且等他們真編出來,咱會親自過目一遍,文人的那點小心思,咱是一清二楚,他們還能騙過咱?要是他們真敢弄一堆糊弄咱的東西,咱也不會跟他們客氣,咱會讓他們腦袋落地。”
朱元璋一臉冷漠。
他可不會跟這些文人客氣。
朱標麵露苦澀,道:“父皇,兒臣以為夏之白步子太大了,他要編寫的教材,不僅有語文,算術,還有曆史,法製,還有很多不學無術的雜學,這裡麵很多東西,兒臣以為有些過了。”
“前麵夏之白跟翰林學士爭辯時,兒臣並未進到閣內,而是在外旁聽。”
“也聽到了一些細節。”
“夏之白並不怎麼尊‘儒’,隻是視儒家為治國工具。”
“這點兒臣倒是很認可。”
“隻是光明正大的說出來,還是有些欠妥。”
“他還準備將語文算數,跟胡人的一些東西結合,更是揚言要在天下普史,重塑華夏正塑,還準備將古之遊牧,例如匈奴、突厥等,列入到‘諸夏’之類,這是否有些不妥?”
“豈不是在讓華夏過往之璀璨蒙塵?”
“還準備大書特書曆史上曆朝曆代的興亡得失,還有華夏百姓遭受到的苦難,這書寫的是否太過細致透徹,若是真有人從曆史中學到了經驗,對大明穩定天下恐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還有雜學。”
“夏之白說了一堆大而無當的話,兒臣也聽不明白,但隻感到是不學無術,大明的讀書人,若真把心思放在了這些上麵,豈不是徹底敗壞了文紀,到時大明培養的讀書人,當真能滿足大明的需求。”
“兒臣有些擔憂。”
朱標將心中不安一一吐露出來。
對朝廷統一教書教材,朱標是堅定的支持。
但對於夏之白要編的教材,他實在不敢苟同,因為很多東西,就不該是尋常的讀書人能知曉的,現在直接廣而告之,大肆的宣傳出去,真的對大明有好處嗎?
他心中是存疑的。
朱元璋目光陰晴不定,手抓著玉如意,也是陷入了沉默。
良久。
朱元璋手勁小了不少。
他將玉如意放在桌上,淡漠道:“咱倒是能猜到夏之白的一些心思,他對當今天下的現狀很有意見,也想去做很多的改變,他也始終認為現在的教育環境阻撓了天下變好。”
“正所謂矯枉必須過正!”
“他就是這麼做的。”
“按照過往的教學方式,依舊還是儒子儒犬那套,也基本是換湯不換藥,而想要立竿見影,就必須得下狠手,徹底推倒過往的教育體係,隻有這樣,培養起來的讀書人,才不會沾染那麼多犬儒氣息。”
“算術、曆史、法製,還有那什麼雜學,都隻是推牆用的。”
“為的是將一些士人引以為傲的東西打破。”
“咱倒是沒啥意見。”
“算術,還有什麼雜學,咱不懂。”
“但對於這個曆史,咱倒是琢磨出了一點東西。”
“夏之白要的不是讓人了解曆史,而是為了讓咱大明能安穩天下。”
“咱過去認大元為正統,一來是有利於彌補南北漢人之間的裂痕,二來也是為了拉攏北方各部,當時北方對元廷念念不忘,咱這麼宣布,也能起到很大的安撫作用。”
“隻是這種做法有利有弊。”
“而夏之白則更進一步,他不僅認元為正統,還突出樹立華夏觀念。”
“北方的漢人,要是知道過往的曆史,對於華夏定是抱有極大好感的,而大明是華夏文明的延續,大元隻是鳩占鵲巢,咱大明才是天命所歸,北方的漢人隻要認可了華夏文化,那對一定會咱大明有好感,長此以往,也會淡化對元廷的懷念。”
“南北觀念一致。”
“自然融合起來就沒那麼多問題。”
“而且將少數部族列入到諸夏,總體上還算是一脈相承,相處起來不會有那麼多狀況。”
“不過這都是後話。”
“夏之白真正的目的是建立漢人的雄心。”
“他想改變天下人的觀念,讓天下漢人重拾漢唐的雄風。”
“他想把大明塑造成華夏的繼承者,以及蒙元的征服者,為日後大明收複漢唐故地,在百姓心中打下這個輿論基礎,甚至不止是漢唐,還想讓咱大明日後恢複蒙元的疆域。”
“這狗東西還算計起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