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這才是雙管齊下!(第二更)(2 / 2)

“即是說。”

“朝廷花了數十萬銀兩,就為了把事情草草拖延下去,就為了讓事情不在這時鬨大,但拖解決不了問題,早晚有一日還會爆發,到時朝廷又得拿出數十萬銀兩安撫,一次複一次,朝廷還要為這糟糕的鹽政,投入多少錢糧?”

“梅大人你當真是在為朝廷考慮?”

“而非隻想儘快息事寧人!”

“如果大明朝的臣子,全都做這些‘賠錢賺吆喝’的事,那我大明朝豈不徹底爛下去了,今日爛一點,明日爛一點,早晚有一日,大明上上下下就全爛了,等朝廷給不出這麼多銀兩,那地方豈不就徹底動亂了?”

“我等身為朝廷官員,當以朝廷為重。”

“豈能顧小節而失大義!”

“若是連我等都不儘心儘力為朝廷考慮、為天下著想,難道就光指望著地方官員自己解決?就全等著事情自己消失?我們身為朝廷官員,最重要的職能,便是解決天下事,而且是要切實的解決,而非是自欺欺人。”

“廢舊鹽政勢在必行。”

“灶戶製已明顯跟不上大明的局勢。”

“我等作為朝廷官員,著眼於鹽政,除了要顧及民生,還要考慮到‘稅收’。”

“過往鹽鐵都是稅源大戶,而今南方亂政之下,朝廷在食鹽上的稅收已明顯不明,雖然眼下還能收的上稅,但對於南方究竟產鹽多少,又有多少鹽上繳了鹽稅,地方官府真有審核落實?”

“這一切都需我等為國出力。”

“現在的鹽政,於國不利,於灶戶不利,於地方不利,已成明顯的亂政惡政,改政又有何不可?”

“我認為不僅要改,還要大改。”

夏之白長身而立。

他的聲音在殿內久久回蕩著。

沒有其他人開口,所有人保持著緘默。

梅思祖一臉的羞惱,隻是並不敢再隨意的發聲了。

他已察覺到了,夏之白是鐵了心要動鹽政,而且很可能就是他推動的這次朝堂發難,雖然心中憤恨至極,但在眾目睽睽之下,也決然不敢發作,隻能將這口悶氣憋著。

朱元璋嘴角的笑容已有些壓不住。

他輕咳一聲,把目光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不冷不淡道:“咱不想聽你說這些大道理,咱就想知道,你既然口口聲聲說著咱大明的鹽政當改,那就將你心中改的鹽政說出來,對或者錯,等百官聽完了,自然就明白了。”

夏之白點頭。

他拱手道:“臣的確對鹽政有些想法。”

“首先便是廢除灶戶製,解放生產力提高下多出的‘盈餘’人口,讓這些灶戶能從事到其他行業,讓他們能維持一定的生計生活,目前南方已不太合適,因而遷移人口便是眾望所歸。”

“這是其一。”

“其二,大明對於食鹽的生產份額其實是有限製的。”

“而限製的手段,往往是通過計算人口,然後再規定食鹽的配給製度,對各地的食鹽生產進行限製。”

“以當下四川的鹽井為例,四川共計約有鹽井一千五百多處,正在開采的約莫四百多處,剩下的鹽井,在戶部計算人口後,並沒有啟用,而是直接下令將剩餘的鹽井封閉。”

“這種量入而出的開采模式是比較合理的。”

“但在蒸汽機製鹽的衝擊下,天下絕大多數鹽井都會被關閉。”

“而且在臣跟周王的聯手開創下,已成功對蒸汽機進行了改良,日後蒸汽機的效率隻會更高,到時生產出的食鹽也會更多,以當下的情況,一個蒸汽機往往能抵得上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鹽井的產量。”

“鹽井大量封閉是必然的。”

“而大型鹽企的設立,同樣是肉眼可見的。”

“因為大明百姓人口是固定的,若是真的將各地的蒸汽機火力全開,隻怕僅南方生產出的鹽,就足以供應天下許久,而大明又不能真的開采一段時間,就封閉一段時間,因而.”

“臣接下來會拿出新式圖紙,在南方推廣,同時整合南方的鹽企。”

“將南方的小型鹽廠合並到一個大廠。”

“統一進行食鹽生產。”

“大型鹽廠有一個好處,便是朝廷便於核查各項數據,無論是產鹽量,還是出鹽量,亦或者納稅額,這些朝廷都能輕而易舉的進行檢查。”

“人可以跑,但廠子跑不了。”

“如此以來,朝廷征稅查稅方便,也因為灶戶製的廢除,減輕了負擔,而且因為蒸汽機製鹽對市場的傾軋,灶戶的私下產量,已難以對鹽市造成太大影響,但為了避免有人走私,影響到朝廷稅收,臣堅定的建議朝廷遷移人口。”

“灶戶被遷走,南方就算想走私,也找不到製鹽的人。”

“除非是靠機器。”

“因而鹽爭改革下,下一步就是對鹽企進行合法管理,唯有被官府認可的鹽企,才能得到朝廷分配的製鹽產量,其餘不被認可的一律認為為非法,地方官府有權有責任清理並對其治罪。”

“這才是雙管齊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