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給天下帶來太平的正義之師,,是終結亂世的正直之師。”
“每當天下改朝換代時,都會對軍紀做嚴格要求,很多人認為是‘得民心’的一種表現,但民心隻是表象,真正百姓擁戴的是這支軍隊的的‘愛民之心’,他們擁護的是能給天下帶來太平穩定的軍隊。”
“陳友諒、張士誠難道沒掃平天下的實力?”
“有。”
“但他們敗了。”
“他們敗給的不是陛下。”
“而是百姓!”
“張士誠隻有割據之心,陳友諒為人殘暴,因而百姓都不喜,唯有陛下,一直以寬仁愛民稱之,因而在百姓的擁簇下得了天下,陛下的軍隊被天下稱為王師。”
“隻是在陛下得到天下後,又回到了曆史的老路。”
“認為其他事比‘民心’更重要。”
“軍紀漸漸荒廢,對百姓也少了敬畏。”
“所以我一直說陛下忘了本。”
“如今陛下貴為皇帝,想讓陛下重新俯下身子,去親近那些在田間地裡拿著鋤頭種地的百姓,這已然不現實了,因為陛下跟他們注定是兩個世界的人,而大明後世即位皇帝更是如此。”
“所以陛下需找一個‘化身’。”
“替陛下行‘仁義’、得‘民心’。”
“乍看,陛下的選擇很多,但實則,很少。”
“因為大明的官員、士紳、商賈,無一例外,在民間都是惡貫滿盈,百姓真正稱讚過的或許就隻有陛下,還有當年那支被稱為‘王者之師’的軍隊了。”
“所以軍隊就是唯一選。”
“軍隊也將會是陛下行走在天下的‘化身’。”
“就如同當年天下人視陛下為‘救世主’一般,將陛下的軍隊視為‘王師’,此後大明的子民也當視大明的軍隊,為天下最後的良心,亦或者是百姓期盼明君的最後希望。”
“大明需要改變軍隊的屬性。”
“對軍隊進行重新的定義。”
“軍隊是百姓自己的子弟,軍隊是完成政治人物的工作隊,是建設天下的橋頭堡,也是應急救災的先鋒隊.”
“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暴力集體,而是富含著華夏哲學思想、有理想抱負、有道德約束的集體,是百姓真實賴以信任的存在,甚至始終堅定不移認為隻要軍隊不改幟,大明便始終還有一線希望的最後良心。”
“大明的官吏、士紳等等,都代表不了大明的初心。”
“唯有軍隊。”
“必須且堅定的始終如一。”
“軍隊必須堅定且堅毅的站在百姓一邊。”
“因為他們本身就代表著百姓,而軍隊又是陛下的集中意誌的體現,若是連軍隊都背離了百姓,那便說明大明的皇帝早就背棄了百姓,那大明就跟曆史上敗亡的王朝,沒有了任何區彆。”
“等到眾正盈朝,天下倒行逆施,那時大明就該覆滅了。”
“陛下也不用為此不滿了。”
“因為這是大明自身做出的選擇。”
“怪不得彆人。”
“若是大明的後世帝王,在如此集權的情況下,連軍隊都掌控不了,成了彆人的提線傀儡,亦或者直接成了擺設,那陛下給他們打下再好的根基也無用,而且連軍隊都掌控不了的儲君,也不配坐上皇帝的位置!”
“這是最基本的掌權能力!”
“我今日進諫,隻有一事,便是於天下。”
“再行破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