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儒家居中調和!(1 / 2)

“趙勉,你什麼意思?”劉三吾猛地看向趙勉,麵露不善之色,他憤聲道:“你的意思是老夫錯了?你可知夏之白的觀點是多麼的驚世駭俗,是多麼的離經叛道。”

“老夫讀了這麼多年書,又豈能對此不聞不問?”

“夏之白不遵儒家聖賢,想把早就遺忘在曆史垃圾堆的墨家、道家搬出來,還狂妄自大的想篡改曆史,讓世人都接受他的那一套觀點,如此喪心病狂的事,老夫豈能袖手旁觀?”

劉三吾怒發衝冠。

趙勉一臉茫然。

他並沒有說什麼啊。

隻是順著劉三吾的話接了幾句,結果就被劉三吾各種指責。

再說了。

他說的有什麼問題嗎?

自己這老丈人年齡的確大了,編書是一個體力活,需要在上麵耗費很大的時間跟精力,以劉三吾如今的身體狀況,未必真能吃得消,如今既已決定不摻和了,自然就當多休養。

結果劉三吾反倒像是應激了一般。

趙勉道:“嶽丈,小婿並不知您跟夏之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不過夏之白的想法的確天馬行空,跟常人迥異,但即便陛下讓其編書,自有陛下的用意,小婿作為臣子,又焉能去反對陛下的旨意?”

“再則。”

“就算夏之白書中內容有偏頗,翰林院這麼多學士,也實在犯不著讓您去提醒,到時自會有其他學士稟告陛下,以陛下之英明神武,又豈會發現不了其中問題,到時自會責罰夏之白,也會斧正不端內容。”

“嶽丈,你就是太上心了。”

“誠然,你研究了大半生學問,飽讀詩書,但實在犯不著什麼都自己來,這實在沒什麼必要。”

“至於用一下墨家、道家觀點,小婿倒是並不覺得有什麼。”

“先聖孔子不就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何況就算是先聖孔子在早前,不同樣去道家老子那邊請教過?”

“如今春秋戰國之百家,距離當世實在太久遠了,百家之精華,在數千年的時光中,早就糅雜在了一起,如今的儒家,其實是海納百川的儒家,早就不是古早前的‘學問’了。”

趙勉讀書多年。

對於書本上的內容,早就生出自己的見解。

何況自及第後,還在翰林院儲才了一段,看了不少的古文,極大的增加了知識儲備,同時讓他對學問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儒家之所以興盛,不僅僅是方便帝王馭民,更重要的還是儒家的包容性。

道家太過隨性,墨家太過極端,法家太過殘酷。

唯有儒家,可居中調和。

至於為何儒家變了‘色’,那就不是他能說道的了,而且隻怕天下的大儒也說不明白,因為辯著辯著,儒家就走的奇形怪狀起來,先是漢代有了公羊、穀梁、左傳,再到唐代韓愈、柳宗元的專製思想,仁存於內,義見乎行,以及禮立仁義,無之則壞。

而到宋代更是興起了理學跟心學。

儒學一直在變化,漢代時或者還帶著一些儒家本色,但同樣融合了陰陽、黃老、名、法思想,而到了唐宋,儒家漸漸式微時,又有大才之人,借鑒了佛、道,提出尊王攘夷,以儒學治國等等。

如今再借鑒一下墨、道思想,又有何不可?

隻要還是‘儒’,還披著一個‘儒’名,那有什麼大不了的。

趙勉心中是不以為然的。????“你!!!”劉三吾拂袖一揮,被趙勉的話,氣的說不出話來,隔了好一會,才繼續道:“你懂什麼先聖經典?先聖經典不是用在這些上麵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