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知夏點了點頭道,“是三,對不對?”
“對,娘親真聰明。”
一旁的路人好奇道,“啊,為什麼是三?”
薑知夏高聲道,“春字的“日”出遊了,“人”也不在了,不就餘下一個“三”嗎?”
“對,正是三,這位小娘子猜對了,獎勵花燈和糕點三份!”那小廝高聲喊道。
“哇,太好啦!”
“哎。”有些路人聽完懊惱的拍拍自己的腦袋,“原來如此,是我們太笨了。”
隻見那小廝拿出一個鯉魚的花燈,遞了過去。
薑知夏一看,這鯉魚的花燈,周圍還有荷葉。
那荷花在燈光的照映下好像活泛起來,鯉魚也貌似在擺尾,荷花花瓣也是從嫩黃到粉紅,好看極了。
“這花燈真漂亮。”
“可不是。”
“來來來,再來,下一個看誰能猜到?”
“說啊!什麼題?”
“香字少一撇,不作杳字猜!”
顧詠春略一思索,高聲道,“這個簡單我知道,是杏,“香”字少去“一”和“撇”,餘下“杏”字。”
“哇,哥哥好厲害。”年年拍拍手,隨後見眾人都讚賞的看著顧詠春。
“這位小兄弟猜的真快。”
“可不是。”
顧詠春撓了撓頭,其實不是他猜的快,是近日他正好讀過相關的書籍,看來知識真的太有用了。
“再來一個,這個看誰能猜到?”
“是什麼?快說啊。”
那人舉起一個花燈在群眾麵前晃了晃,眾人湊過去看去,隻見上麵寫著:元宵節前人微笑(打一字),右下角還有一排小字:秦記燈鋪。
看來是故意這樣寫,拿花燈做廣告的。
眾人看完正百思不得解。
旁邊的一個老者也湊過去,之後他撫了撫胡須,又看了看周圍人的神態,“這個可能有些難,不知何人能猜到。”
之後,便聽一個奶聲奶氣的童聲大聲道,“我知道,宵節二字的前半部分為“宀艸”,與“元”組合,可為“莞”字。人在微笑便是莞的字義,所以謎底則為“莞”字。”
“啊,原來是這樣!”
“這樣啊,這小孩子真聰明!”
那老者聽完,當即撫須大笑,“好啊好,這是誰家的小子,小小年紀如此聰穎,以後大有可為啊。”
“爺爺好,我姓顧,叫詠年,您可以喚我年年。”
“好,年年好,可有讀書?你的老師是哪位?”
正問著,便見一個人走了過來。
“是年年啊,年年好,顧娘子你也在這兒?”
薑知夏一看,這不是郭院長嗎?
“郭院長好。”
“好好。”
“正卿啊,這幼童正是我白鷺書院的學生,他確實天資聰穎,機智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