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飛這輩子從零開始做企業,之所以能發展的快,除了先知、個人能力這些大的原因之外,在具體細節上,也用了很多‘金點子’,小手段,閃光的營銷策略。
這其中有很多的點子和辦法,都是他上輩子從MBA或者其他地方聽到的,學到的,然後拿來使用。
用飛艇做廣告,就是其中一招,在新時代才起步的時候,隻花了小幾萬塊錢,讓整個濱海市一夜之間就知道了這麼個英語補習學校。
這一招的具體出處,梁一飛記得不是很清楚了。
就是來自這間房間裡,秦池酒業的孔老總。
1990年初,部隊轉業乾部孔長姬來到了秦池酒廠,當時的酒廠,年產量不足一萬噸,產值不到兩千萬,五百來個員工,有一大半都像大多國企一樣混吃等死,雖然談不上破敗,卻也絕不是什麼好企業,自產的秦池酒幾十年沒有出過濰坊地區。
雖說魯地向來是白酒生產和消費的大省,可是,當時省裡已經有了拳頭產品孔府家酒,憑借其獨特的孔家文化背景和北京人在紐約熱播熱度後的主角代言廣告,紅遍大江南北,相比之下,秦池酒廠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
全省像這樣的酒廠,沒有二十家,也有十幾家。
真正打過仗的孔長姬不是個混日子的人,來到酒廠之後,心中就有那麼一股子‘不服氣’。
憑什麼?
憑什麼你孔府酒就比我秦池賣得好?憑什麼都是孔子故鄉,你就能打文化牌,我就隻能瞪眼看?
說句玩笑話,瞧瞧我這個名字,要說打孔子文化牌,那也該是我。
所以上任伊始,孔長姬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要做,就做全國頂尖的酒廠,之後更是一天都沒閒過,開始全國各地跑市場。
說句體外話,孔長姬的不服不忿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大部分企業,做得是市場而不是質量,單純從酒的口感質量來看,秦池和孔府並沒有明顯的優劣,隻是個人口味略有不同罷了。
這即奠定了秦池和孔府競爭的資本,也注定了,將來這些把精力全部放在市場而不注重自身研發的企業,會逐漸衰敗。
當年的白酒產業想要打開市場,走得都是三北路線,從東北、西北、華北下手,得三北者稱諸侯,得京滬者得天下,孔長姬也不例外,第一站,就來到了東北。
東北這疙瘩,簡直就是白酒的天然市場!
問題是,東北雖然適合白酒銷售,可東三省的區域也太大了點,而且由於氣候寒冷,每個城市都是重點市場,初來乍到的孔長姬懷裡就揣著50萬,推廣經費十分捉襟見肘,想用這五十萬,壓過已經在當地有多年基礎的本地白酒,頗有些天方夜譚。孔長姬絞儘腦汁,想到了一個絕招,正是利用飛艇。
每到一個大城市,就在當地租用飛艇,漫天撒廣告。從沈陽開始,短短幾個月時間,秦池酒在東北一炮而紅,50萬就做到了家喻戶曉。
僅僅一年之後,秦池酒的銷售額翻了五倍,超過一個億。
這就是90年代初企業家們麵臨的機遇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