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靈通技術最早是由日本開發研製的,由於日本繁華地區的人口密度極大,而人口流動性小,所以需要一種對於移動範圍要求不高,但更加廉價和便捷的無線通訊方式,日本三大運營商之一的NTT針對此研發出了這種技術。
所謂的研發,實際上,並不是技術的進步,更談不上劃時代,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小點子’,把無線信號接入固話網絡之中。
這種技術雖然使得無線通話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從推向市場之初,就並不受歡迎。
原因很簡單,固話網絡的基站覆蓋範圍很小,所以信號效果不佳。
原時空在國內,小靈通也有這個毛病,被稱為‘喂喂草’,經常打著電話就聽不到聲音,然後對著話筒‘喂喂……草!’
漫遊能力也差,基本上隻能在本地使用。
誰都沒有想到,GSM技術發展的實在太快了,研發小靈通技術是因為當時GSM技術各項成本都高,等研發出來推向市場之後,GSM已經升級換代,之前要解決的問題基本都成功跨越了。
而且,雖然是針對日本國情研究出來的產品,可是卻忽略了另外一個日本重要國情。
這是一個貧富分化很嚴重,富人和窮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國家。
富人,或者說有移動通話需要的人,對於通話的質量要求很高,在講究禮儀的日本,打電話動不動就出現‘喂喂草’這種情況是絕對不能被原諒的,會讓對方覺得沒有誠意和足夠的準備,留下很壞的印象,有通話需求的人,寧可花高價用GSM技術,也不會使用通話隨時可能不清晰的小靈通。
窮人倒是無所謂,可是日本的窮人活動範圍十分有限,為了最大化減少生活成本,日本窮人非必要情況下基本不出門,而且這個社會人際關係實際上是比較冷漠的,窮人對於聯係的要求也不高,那麼與其使用小靈通,倒不如用更加便宜的固定電話。
所以小靈通技術從發明之初,在日本就是一個雞肋式的存在,日本三大運營商壓根就沒有賣力推廣,反而很快的收縮了這項業務。
高杉城源感到奇怪是有理由的,這玩意是落後技術,事實也證明了沒有什麼市場,花這麼大代價,這不是開曆史、科技、市場三重倒車嗎?
“高杉,中國的日本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日本吃不開在中國未必就也吃不開。你能幫我聯係上NTT嗎?我想買下這項技術專利。”梁一飛說。
“這倒是可以,流川君之前就在NTT任職。”
高杉城源說的‘流川君’梁一飛也認識,是個超級大胖子,收入比高杉要低一些,經常跟著高杉一起來嵐韻湖混,人比較好色貪杯,性格很開朗,每次喝了酒,就一定要唱歌。
雖然是個大胖子,卻有個讓梁一飛覺得有點蛋疼的名字:流川楓……
日本人取名字頗有些古典,或者說隨意,什麼山下、井上之類的,往往還真就是因為在山下、井邊出生,這位流川楓的家鄉以楓葉著名,所以起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