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和老百姓急躁,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發展起來,追上世界水平,也為個人贏得財富,雖然並不是什麼好心態,但從大環境上來講,這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窮了這麼多年,苦了這麼多年,落後了這麼多年,即便是建國之後,實際上也被發達國家蔑視了這麼多年,加上近百年來,近代史屢屢被列強欺負,中國從上到下,有憋著一股勁,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衝天而起。
理解歸理解,可是落在實踐之中,這股勁在很多情況下,使得不是地方,用歪了。
中國人聰明,但是這種聰明,很多時候體現在小聰明上,不願意踏踏實實的投入,沉下心來研發,而是走小路、抄捷徑,看起來數據是上去了,可是底子並沒有強多少。
“創新是企業進步的動力之一,也是企業不斷提升自我深度和水準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有一些企業,號稱所謂的高科技、研發,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這一次潘覺來開炮了,舉了幾個例子。
從96年開始,國內流行一股高科技風,眾多所謂的高科技企業紛紛崛起,但是這些企業,大多都在做一件事:買國外的零配件組裝,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
這在最初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從抄襲到原創,本就是一個過程,但是從這些企業的年報裡可以看到,研發經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們最擅長的,是不停的推出各種各樣和產品本身性能並沒有關係的噱頭。
甚至有高科技企業領導直言,做企業,就應該貸款、收購、兼並、上市、出售,這樣滾雪球,比做企業本身更賺錢。
而這麼宣傳的那家企業,儼然是中關村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一家所謂IT企業。
大前研一也舉了幾個例子。
他是日本人,而日本和中國的合作,在家電領域最多。
96年,中國國產冰箱的龍頭科龍集團創始人曾經講過,‘如果在我們有生之年不能製造出一台百分之百的國產冰箱,我們這代人愧對後人’。
90年代開始,大批國產冰箱、彩電等家電企業紛紛冒頭,湧現出諸如海爾、長虹等等一係列知名的民族品牌,花了大價錢從國外進口生產線和技術,這些企業也紛紛在發達國家建立了‘前沿技術中心’。
事實呢,大前研一去實地調查過,講得好聽點,叫做絕大多數,講的比較符合事實,是他所見到的全部所謂的‘海外中心’,全部是用來炒作的題材,不但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大多數甚至都壓根沒有買地租地,更不要提破土動工了。
有幾家倒是乾脆,直接給國外的一些實驗室捐了點錢,然後在實驗室的牌子上,加上某企業的名字。
最搞笑的一家,明明是做電視機的,卻給一家大學的生化實驗室捐錢,原因倒也簡單,這家大學的生化實驗室再沒有資金注入,就要撐不下去被取消了,而這家實驗室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有兩個詞聽起來和電視有關:清晰、色彩……
這是一家眼科實驗室。
還有目前中國已經號稱有著世界最大生產量,最先進生產技術的洗衣機、電視行業。
這些行業所謂的研發、創新又是什麼樣子呢?
某行業領頭羊企業,得到了一個金錢無法買到的‘重要市場信息’,某地農民用洗衣機洗地瓜,結果地瓜泥巴太多,水排不出去,於是集中科研力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終於研發出了新一代地瓜洗衣機。
這個創新就是:加了一條更粗的排水管。洗衣服用細的,洗地瓜用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