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潘多拉魔盒(1 / 2)

走進大戶室,就看見羅貢獻麵前的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報紙,手裡還拿著一張用力的揮舞著。

旁邊圍了七八個大戶室裡的常客。

藍鯨大廈這個大戶室目前一共有42個人,有些陣營分明的分成兩類人:這個陣營分明,倒不是說兩類人相互敵對,而是說這兩種人的情況不太一樣。

一類是像梁一飛、張鬆、裘娜這樣,有自己的產業事業,業餘炒股的,這批人一開始還天天泡大戶室,但很快的,主要精力又回到了自己的事業上,有時候好幾天都不出現在大戶室,一周來個幾個半天坐坐;

還有一類就是全職炒股的,這些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手頭賺了第一桶金,卻沒有後續的生財之道,也耐不得再朝九晚五的上班,於是把大部分或者全部身家都投進了大戶室,全職炒股,周一到周六,隻要股市開盤,從早到晚就都泡在這裡麵。

前者屬於投資,後者完全是投機。

目前圍繞著羅貢獻的這幾個人,全部是全職炒股的投機者,有兩個也是當地國企的廠長,和羅貢獻一樣廠子黃了之後,他們自己忽然就有錢了,轟轟烈烈的投入了股市之中。

看到梁一飛出現在門口,羅貢獻在人群裡衝他揮揮手,笑起來:“老梁,稀客啊!你真是運氣壯,一來就有好消息!”

“什麼內幕消息?”梁一飛衝大戶室裡這些人點點頭微笑,走到羅貢獻身前。

瞄了一眼他電腦上的股票軟件,好家夥,這老小子的資產已經有40多萬了!

自從汽水廠被梁一飛接手過去,羅貢獻徹底無事一身輕,安全著陸,之前挪用炒股的兩百多萬平安落袋,每天也不乾彆的,時間三三開。

三分之一泡大戶室,三分之一去花天酒地快活度日,三分之一在家或者在情人家享受天倫之樂或者肚皮下三寸之類,日子過的小神仙沒啥區彆。

中國股市有個特點,在大勢相對平穩的時候,無論是熊市還是牛市,隻要手頭有足夠的資金,不是太貪心,比較有經驗的大戶低買高賣,進進出出,賺點生活費還是不成問題的。

去年10月,經過股票認購證風波、股市一年間暴漲暴跌的巨大波動,證監會終於成立,信心比黃金還重要,監管層出手,市場重新被注入了信心,頹喪了大半年的股市開始漸漸穩定、回暖,上證指數從500多點,短短兩個多月,重新回到了1400點。

羅貢獻手頭這快三百萬,在股市裡如魚得水。

過年梁一飛和他一起吃了個飯,還聽羅貢獻吹牛逼,他如今股市裡的資產也快要逼近四百萬。

在濱海市的大戶中,算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光是論錢,很多濱海市有頭有臉的老板都不如他。

這才多久?已經突破了400萬,變成了40萬!

做實業就是這樣,攤子鋪的大,看著光鮮,可手上真沒什麼閒錢,比如說梁一飛,如今一下子拿出五十萬都非常困難,以至於要淪落到賣股票補貼廠子的地步。

有時候想想也挺惱火,羅貢獻這樣挖國家牆角,從虛擬經濟裡賺得盆滿缽滿的人,日子過得輕輕鬆鬆,自己這樣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壓力山大,賣自己股票投入實體經濟,相比之下,誰願意來搞實體?

還有,羅貢獻除了那千分之幾得印花稅,完全是儘得,賺了這麼多錢,幾乎不要交稅;廠子倒好,營業額差不多一半都要上繳,這他媽可是營業額的一半,不是利潤的一半……

在中華鱉精投放市場之前,趕緊想法弄成合資……

回到正題,笑嗬嗬得問羅貢獻:“什麼好消息?內幕啊?”

除了內幕,誰敢說就一定會漲或者會跌?可要真是內幕,那又不是羅貢獻這種層次的人能掌握到的,所以梁一飛也沒抱著多大信心。

“哪裡需要內幕!所以我講,你們都不會炒股,根本不懂嘛!”羅貢獻那股子牛逼勁頭又上來了,把手裡的報紙朝桌上一攤,牛皮哄哄的說:“我跟你們講,炒股這個事情,就兩個原則,大原則,聽國家的話,國家叫你炒,你就炒,國家發文提示風險,你就趕緊扯;小原則,多關注各種相關新聞,市場敏感著呢,有點風吹草動,立馬在股價上反應出來!你看看這個!”

這倒是不假,他桌上少說擺著七八份各種各樣的報紙,大戶室也一共定了十份報紙,免費,大戶們每天在股市就是看盤、喝茶、看報紙、吹牛逼。

羅貢獻指著的是一份商報,在不起眼的第二版,刊登了一則消息:

中國工商銀行收購聯化科技10%的股份,現金交易,這些錢專款專用,定向投資,用以投資聯華科技,建設一條新的DVD生產線。

消息不長,就第二版角落裡一個豆腐塊似的,也不是專門報道,內容簡簡單單,就是一則通告。

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超過5%的股權變動,都必須發布公告。

哪怕是一個自然人,買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達到了5%這個線,都要在報紙上發公告,以確保普通小股東的知情權,避免風險。

梁一飛微微一愣,真彆說,還真是個重大利好。

都不用羅貢獻分析,哪怕不炒股的人都可以看出來,工商銀行是什麼樣的存在?它居然能入股投資聯華,那這個聯華科技不就等於有了國家背書?還會缺錢?缺政策扶植嘛?

穩得一塌糊塗啊!

再說了,銀行的投資方向,向來體現了國家意誌,工商銀行忽然投資聯華科技,是不是意味著國家準備大力發展影碟技術?

其實都不用國家‘大力發展’,這兩年沿海地區,從港台日本來的VD已經因為畫質清晰、便於攜帶等等原因,漸漸開始取代錄像帶。

無法在中國普及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大陸自己的VD機生產單位,一台進口的VD機,售價要高達上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