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五個篇章:彌賽拉的自由意誌、不平等的基礎與起源、教廷的腐敗、千河穀的誕生、通往聖父之路。
在第一個篇章裡,“霍恩”論證了自由意誌的神聖性,並援引福音書和一本失傳已久的古籍論證“道德責任的基礎是自由的意誌”。
第二個篇章,則是“霍恩”引用福音書,論證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聖父的創造。
占據篇幅一半以上的前兩個篇章確立了“真理”,從而引出了後麵的三個篇章。
第三個篇章,是列舉證據痛斥了教會的腐敗,並引用《福音書》“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來證明教產用於服務窮人和弱勢群體。
第四個篇章,則是從平等這個真理的角度,對帝國為代表的君主製度世俗權威極儘諷刺,並提出千河穀在地域上被壓迫,千河穀人在精神上被壓迫,這就是一種不平等。
第五個篇章,則是講述了在沒有教廷的情況下,普通人該使用什麼方法去接近聖父。
其核心思想在於對自然這個聖父最大造物的探索和研究,並給出一係列可行的手段。
一開始馬丁隻是粗略地翻閱,可他越看注意力越集中,到後來又翻到前麵去從頭開始。
甚至看著看著,他下意識地拿出了紅墨水和羽毛筆,開始在書頁的空白處做注釋和標記。
要知道,一直以來,千河穀的本地教士們,就在思考如何突破職業天花板。
在經過無數嘗試而失敗後,他們才絕望地聚集到了布拉戈修道院,在胡安諾的帶領下,開始嘗試反抗教會。
可都說反抗教會,為什麼要反抗,要怎麼反抗都是一個模糊的話題。
這些問題都是在書中解答了,而且在馬丁看來是非常符合他對千河穀民眾的了解的。
站在千河穀人的立場,不反彌賽拉,隻說是驅逐千河穀教會,能拉攏小地主、低級貴族和低級教士。
號召自由,廢除《逃奴法》拉攏公簿農,提倡平等,廢除《勞工法》拉攏市民和勞工。
唯一站在對立麵的,就隻有大貴族和大地主了,他們則被霍恩打成魔鬼和惡魔。
在統一了所有人的訴求後,他還能把話圓回來,證明不是他故意迎合,而是彌賽拉在千年前就欽定的。
使得起義者團結大多數的所作所為皆屬正義,明明就是在反抗教會,心理上卻不會有隔閡。
作為一篇起義綱領,小瑕疵雖多,但大局上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本書並不是沒有錯誤,很多時候,明明可以使用正規的教義,他們偏偏要引用可疑的古籍信源。
且疑經的成分未
免太多了,老是翻案就會使可信度大幅下降。
有些問題明明可以說隻是個例不影響海量現象,或者乾脆拋開事實不談。
但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