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五章 弓弩...導彈也!(1 / 2)

“殿下...這個鍛鋼法,是真的巧奪天工呀...有了這個灌鋼法,我們出來的刀劍一點無往而不利...!”

這裡是兵營中的武器作坊。

這段時間,士兵們訓練不止,李安也沒有閒著,他開始對自己士兵的兵器開始了研究,首先李安在朱超的U盤中找到了鍛鋼法。

此時大周使用的是灌鋼法,而李安的鍛鋼法,則是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提出的。

大周的灌鋼法其實就是用柔鐵盤屈起來,再把生鐵嵌裹在它的中間,用泥封好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這叫團鋼,也叫作灌鋼。

這不過是偽鋼罷了,暫時依靠生鐵使它堅硬,再經過兩三次燒鍛,生鐵自然成為熟鐵,仍然還是柔鐵。

這個鍛鋼法,則是沈括出使時,到過磁州鍛鐵作坊,看過煉鐵,才認識了真鋼。

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麵裡有麵筋,洗儘柔麵,那麵筋就現出來了。

煉鋼也是這樣,隻需要選取精鐵,鍛打一百餘次,每鍛一次就稱一次,鍛一次就減輕一點,直到鍛打多次而斤兩不再減少,這就是純鋼了。

即使再鍛百次,也不會損耗了。這乃是鐵裡麵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光後就呈現出黯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迥然不同。

沈括用“淘麵”的過程對這一煉鋼法作了生動的比喻,他把純鋼比作是麵中之“筋”,“濯儘柔麵,麵筋乃見”,精鐵經過百次鍛打,才能成純鋼。

這樣的純鋼打造出來的武器,鋒利度,堅硬度,都比此時大周用灌鋼法打造出來的武器要好。

甄梗這個家夥,現在是兵營中武器作坊的老大,他對灌鋼法十分的清楚,而李安的鍛鋼法則是在灌鋼法的基礎上又創造的新鋼法。

所以甄梗一看就懂,看到就大呼巧奪天工,神乎其技。

李安看著甄梗一點就透,也是露出了放心的笑容,跟著李安還有彆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設計弓弩和馬刀。

............................

馬刀是給自己侍衛設計的,而弓弩就是給神機衛設計的。

畢竟神機衛曾經是遠程打擊部隊。

弓弩絕對是戰爭中的利器,在古代的野戰中,戰鬥雙方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在開戰前都要先用弓弩射出大片的箭來消耗進行“遠程覆蓋”,以此來消耗對方的力量。

不過,在唐代戰爭中,騎兵與陌刀手才是製勝的關鍵,弩隻是一種普通兵器,在國家軍隊中的地位不高,初唐諸兵家對其並不重視。

因為弩是性能很極端的兵器,其因為裝填速度慢,善守不善攻,需要相對穩定的射擊陣地才能充分發揮性能。所以多出現於圍城和守城中。

弩兵在唐朝軍隊中所占比例較低,一般在10比如唐初的《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弩手在「戰兵」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僅占到百分之十四多一點。具體到每一軍,弩兵的比例甚至要更低一些,如中軍4000人內弩兵隻有400人,隻占10%。

可見唐代軍事家往往把獲勝的希望寄托於短兵決戰,而對以遠射武器來克製騎兵奔突的打法似乎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可是弩可不是簡單的武器,弓弩是戰場上的導彈...但是必須是好弩,此時大周的弩,射程不足百米,射速慢,裝填耽誤時間,大周的士兵當然不喜歡弩了。

可是如果如果弩可以提高射程,快速連發,那麼又是一個景象了。

據《戰國策·韓策一》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可見早在戰國時期,弩的射程就能達到六百步以外。

到了西漢時期,弩又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連弩的出現使得弩的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更是堪稱“多彈頭導彈”的存在,據《三國誌·諸葛亮傳》載:“一弩十矢俱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