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武鬆終於悟了,楊長則拍著他手臂笑道:“我早料到他會來,故意把兵馬調到綿山避暑,其實銅鞮山也能避暑,但不如綿山路途遙遠。”
“你這腦子,做文官也好使。”武鬆苦澀一笑,隨即提醒道:“即便能來回折騰,但總有一天要麵對,三郎不是打算累死他?這比挖礦下場還慘.”
“自然不是。”
楊長搖頭解釋道:“譚稹任上發生失地之事,雖然與他沒多少關係,但是按朝廷的一貫作風,應該很快會換掉他,隻要宣撫使換成他人,馬報國使命不就沒了?”
“若新宣撫使揪住不放?三郎打算如何處之?直接舉事宣布造反?”
“上策招攬馬報國,讓其為我們虛以委蛇;中策即招攬失敗送去礦上,繼續對宣撫司冷處理;下策才是舉事造反”
“造反是下策?此時河東各州兵馬,都調去了代州、真定,沁州兩萬兵可南下奪去潞州,劉唐已是平陽義勝軍統領之一,麾下也有兩千人可以舉旗響應,再加上時遷在地方上煽動,拿下平陽易如反掌,屆時咱們就有三州之地,治下百姓數十萬人.”
“我有彆的考慮。”
武鬆說得滔滔不絕,卻被楊長義正言辭打斷。
隻見他抬頭望著太陽,自言自語說道:“粘罕動手隻是開始,金人侵宋已成定局,我若此時揭竿而起,豈不成了助金幫凶?”
“天下亂一點,不是好取勢?”
“沁州地處太行腹地,金人南下必從太原至此,然後南下渡黃河、圍汴京,我們需要宋軍減輕壓力,然後通過對抗金軍做大做強。”
“哦”
武鬆撓了撓頭,喃喃回應道:“二哥不懂這些,但聽得很有道理,三郎既然心中有數,聽伱安排就是。”
“嗯,平陽隻有劉唐、時遷兩人,我感覺還是單薄了些,二哥可選幾個心腹軍官,偷偷潛入平陽協助他們,為以後奪取平陽做準備。”
“小事一樁。”
馬報國在烈日下奔跑之際,代州軍報也於六月送抵東京。
朝廷上下,一片嘩然。
金國人想乾什麼?
他們剛剛吞滅了遼國,阿骨打也已在去年病逝,難道還有覬覦中原之意?
此時的大宋,前有徽宗貪圖享樂,縱容手下大肆斂財,後有贖買燕京的愚蠢行為,終於榨乾了國家,進而引發反噬。
江南方臘之患未平,張仙、張迪、高托山、孫列等人,在河北、山東等地陸續起義作亂,大有一發不收拾之勢,其中張迪、高托山聲勢最大。
樞密院奏請遣劉光世討張迪,徽宗又以內侍梁方平為河北京東製置使,征剿號稱三十萬之眾的高托山。
其實所謂賊寇,主要是朝廷搜刮糧食太狠,加上地震、水災等頻發,饑餓的百姓吃光野菜樹皮,最後不得已落草為寇。
而外表光鮮的大宋,猶如年少多金的公子哥,白天吟詩作對、晚上出雙入對,兩個腦袋總有一個在忙,身體終於頂不住消耗,集中出現病變的特征。
精神不振、脈象沉弱、麵容虛浮、四肢無力
趙佶聽了北方軍報,也就像腎虛一樣恍惚難受,他召集軍事主官、參謀連日商議。
有人建議調兵加強防守,有人建議遣使至金國交好,唯獨蔡攸提議罷免譚稹。
譚稹仗著有梁師成、王黼撐腰,相關軍務與請示常常繞過樞密院,直接呈送到徽宗麵前彙報,這讓樞密院主官蔡攸心生怨恨。
有機會落井下石,蔡攸自然要踩幾腳。
趙佶回想之前童貫,雖然辦事不怎麼得力,但與金人卻相處融洽,旋即打算重新啟用。
童貫成功收取燕京,不但沒如願封得王爵,還很快被雪藏下野,這讓他受了不少冷眼,致仕後長期深居簡出。
所以內侍去傳旨時,童貫以自己年老為由,委婉拒絕了趙佶啟用。
趙佶為此三顧其家,給足了‘老朋友’麵子,並承諾遵神宗遺訓(王爵),來年即按製兌現。
童貫見好就收、欣然接旨,不但從譚稹手裡拿回宣撫河東、河北、燕山,也替代蔡攸重掌樞密院。
八月初九,童貫離京前夕。
趙佶在睿思殿召見,鄭重囑咐道:“金國內部情況複雜,到上京吊慰的使者剛回,金國皇帝同意交割蔚、應、朔、武四州,粘罕此舉無疑是自作主張,朕已派人再往上京接洽,卿到任可以此和粘罕談判,務必控製住事態不擴大!”
“臣領命。”
童貫拱手拜曰:“粘罕為人不善,之前收取燕京期間,傳聞就是此人多番阻撓,否則我們不會付出這等代價”
“粘罕追隨阿骨打起兵,是金國的軍中實權人物,吳乞買也未必能製得住,所以得防著他擁兵自重,馬擴多次向朕請纓戍邊,他與金人接觸多、了解足,此番就隨卿北上出力。”
“是”
見童貫唯唯諾諾,趙佶仍舊放心不下,便追問:“倘若粘罕不遵王命,悍然南下攻打我方城池,卿可有良策以禦之?”
“嗯”童貫想了想,思得一計回稟:“臣近來聽府上小廝閒話,說在一個西域僧人口中,探之知遼帝在夾山活動一帶,遼國立國已有兩百餘年,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遼帝在遊牧人心中威望仍存,我們能用金人以製遼,自然也能用遼而製金,臣會想辦法與耶律延禧,從而給雲中的金軍側翼壓力。”
“聯遼以製金?”
“然也。”
“可以試試。”
趙佶軍事上沒啥主見,覺得不錯就同意下來,隨即又追問:“譚稹最新送回奏疏,說粘罕出兵是為捉拿叛逃遼人,可駐兵不走並向飛狐一帶增兵,很難說他究竟想乾什麼,你到了之後要儘快搞清楚,如果沒彆的問題,就早早赴任.”
“陛下,馬擴沒有領兵經驗,梁製置麾下大將辛興宗,臣在河北使得很順手,請陛下允許臣調至麾下聽用”
“辛興宗?梁方平要用他對付高托山”
童貫臨了提的要求,讓趙佶感到有些為難。
雖然辛興宗是童貫舊部,應該還給童貫指揮調度,但此時高托山在河北、山東鬨得厲害,梁方平也需要得力乾將。
“高托山雖然聲勢浩大,但不如方臘那般割據城池,既然宋江在江南征剿吃力,陛下不如調他們去襄助梁製置。”
“朕頗通兵法,臨陣換將恐不妥.”
趙佶話到一半,突然靈機一動,說道:“梁山軍頗能戰,此番他們在江南受阻,多因朝廷補給不夠,卿不妨帶去北方驅使?”
“這”
童貫頓時有種搬石頭砸腳的感覺,旋即拱手委婉提醒:“臣之前曾征討梁山,恐宋江等人心有芥蒂,且梁山軍若從江南撤走,方臘說不定會重奪之前城池.”
“儘管放心,朕觀察宋江等人許久,他們出身草寇卻頗有忠心,應不會記恨前塵舊事,卿可放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