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族們都來到朝歌後,紛至遝來的報紙見證了朝歌的熱鬨。
買紙,印刷,一條龍。
不為彆的,就為先祖造勢。
將先祖的功績用整整數個版麵報道,讓所有人都知道,先祖的偉大。
錢不夠沒問題,財力拚不過彆人,也沒問題。
聲勢浩大,人人都知道我家先祖的功績,紂王還好意思將雕像擺的太下麵嗎?
甚至不少囊中羞澀的貴族,直接免費發放起了報紙,比起直接大額捐贈,怎麼看都是營造名聲的成本要小一些。
朝歌百姓也很配合的鬨了起來,買三份報紙送一捆無心菜變成了買一捆無心菜送三份報紙,畢竟每送出一份報紙,就能找東家領一文錢,不要白不要。
淩晨四點的朝歌有些冷,但百姓們已經紛紛起床,來到街上,打哈欠,揉眼睛,搓手跺腳試圖讓身子暖上一些。
他們全都等著新報紙發售,往往白嫖最能調動情緒。
街上出現了許多推車、挑擔,裡頭裝著的都是些吃食,一個個熱騰騰的饅頭引人垂涎。
紂王下令種植小麥、稻子時,隻有大商治下的百姓被逼聽從,其他諸侯的領地可不會跟著瞎鬨,種那些莫名其妙的作物,自然也享受不到白麵饅頭的美味。
兩三文的饅頭朝歌本地的百姓來說根本不是什麼負擔,賭上一兩次馬就賺回來了,也不知道那個慈善道人哪來那麼多錢可以輸。
“來了!來了!今天是誰家的?”
“是伶家!”
“他家先祖有啥功勞?”
“伶家先祖伶倫製簫管,定十二律,是個音律好手。”
“就這?伯夷大人還編了詩經哩,也沒見有人給他立廟啊!”
“這個是不行,看看這個,隸家的先祖!”
“誰?”
“隸首,黃帝時期的大臣,當時還是用結繩記事來統計數目,既繁瑣又容易計錯數目,導致庫存物資數目越來越亂....”
“就是他發明了算籌,方便計數?”
“是啊...不,不對...”
“怎麼了?”
“報紙上說隸首發明的是算盤。”
“算盤是什麼東西?沒聽過啊...”
“說是當時隸首找來幾支木棍和很多石片,將石片打孔,每十片穿在一支木棍上,穿好石片的木棍依次排列,從右開始,第一串計滿十個後歸位,第二串開始計一個,第二串計滿後再計第三串,依次類推,就形成了算盤。”
“這...這東西聽起來好像比算籌方便些...”
“是啊,今天回去就做一個看看,比算籌省事多了。”
“隸首有功績,應該排得高些!”
朝歌百姓喜歡吃瓜,但如果隻是吃瓜,還不足以讓他們淩晨四點就起床上街,除非有足夠的利益。
而如隸首一般的貴族先祖的事跡,就是利益所在。
上古之事,有太多不清楚的東西,好比隸首與算盤,如果不是被隸家登報刊載,根本沒多少人知道比算籌更好用的算盤。
這麼一弄,得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東西被揭露在了眾人眼前啊!
從報紙中,從貴族先祖的事跡中,這些在氣運加成下得以識字的百姓,開始汲取知識。
不光民間如此,朝堂同樣喧鬨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