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受傳旨完畢,商容又出來蹦躂,滿臉愁容絲毫不見之前的喜色:“老臣商容啟奏大王!君有道,止則萬民樂業,不令而從,況陛下後宮美女,不下千人,嬪禦而上,又有後妃,今欲選美女,恐民失望!”
勸諫的人,還真不少。
有說水災旱災太多,君王好女色,實為不智。
又說貪得一時之樂,好不容易得來的天下太平又會回歸混沌。
大臣們一一出列勸諫,子受看得分明,不表態的也就三三兩兩那麼幾個,費仲、尤渾兩個諫大夫還是裡頭官職最高的,至於那些武將可能都是粗人,說話的不多。
我堂堂大商朝,人才眾多,翻來覆去怎就隻有這麼幾個奸妄?
商容在群眾勸諫後,最後俯首道:“老臣待罪首相位列朝綱,侍君三世,不得不啟大王!”
“今北海乾戈未息,正宜修其德,愛其民,惜其財費,重其政令,雖堯舜不過如是,又何必區區選侍,然後為樂哉?臣愚不識忌諱,望祈容納!”
商容找了個好理由,正逢北海平叛,勞民傷財,怎麼又好意思選秀呢?
子受還真沒辦法反駁,昏君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手底下一個個忠臣眼睛瞪的比銅鈴還大,就盯著你的一言一行,啥政策都通行不下去。
彆人當昏君,都是有一定積累,起初也沒那麼昏庸,得靠一點點掌握權勢,一點點提拔奸人,才能夠成功。
子受自己想當昏君,可這滿朝文武沒幾個想當奸妄啊!
上下不一心,成不了事。
隻能多來幾次像剛才臨陣換帥的舉措,豎立起自己的昏庸形象,漸漸提拔費仲這樣愛拍馬屁對君王言聽計從的奸臣,才能光明正大的當一個昏君。
朝中忠臣太多,實在不方便發揮。
子受內心歎了口氣,隻得暫時作罷,等飛大夫掛帥,北海兵敗,找個由頭把這些忠臣都送前線去。
不對,好像不行,忠臣裡不乏能臣,萬一真給平叛成功了怎麼辦?
還是得好好想想怎麼處理。
這時候子受發現有些不對勁了,自己堂堂一個帝王,怎麼話語權這麼低呢?感覺...頗受掣肘。
想了半天沒想明白,先退朝算了。
.............
丞相府。
商容一身冷汗。
商朝與其他王朝不同,帝王繼位,一直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兩種製度配合使用,哥哥傳給弟弟,弟弟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兒子的弟弟,如果不發生意外,就會這樣一直傳下去。
從上幾代看,武丁傳給兒子祖庚,祖庚傳給弟弟祖甲,祖甲傳給兒子稟辛,稟辛傳給弟弟庚丁,庚丁傳給兒子武乙,武乙猝死,兒子太丁繼位,太丁傳給兒子帝乙,帝乙傳給兒子帝辛,帝辛就是紂王子受,但這裡,有一個問題。
子受是帝乙的第三個兒子,他上麵有叔叔箕子,還有大哥子啟,兩人都是聞名天下的大賢,按照傳位製度,無論“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都輪不到子受繼位,可他還是成為了紂王。
這其中,就有商容、梅伯、趙啟這一乾老臣大力推薦的因素。
這幾人,商容此前是掌管禮樂的大臣,梅伯是太丁的弟弟,算起來還是紂王的叔爺爺,三朝司徒,老臣們能量極大,加上子啟出生時老媽還不是王後,不屬於嫡子,子受就這麼登基了。
子受表現過自己有賢君的潛質嗎?
當然沒有,隻有托梁換柱救老爹的勇猛事跡,也就是四肢發達。
那為什麼老臣們要讓子受登基?
為了權勢。
比如商容,子受登基後,他就成了丞相。
老臣們聯手把持朝政,加上箕子、子啟這些王室成員心存不服,對子受進行了多方鉗製。
子受穿越前,他的前身紂王試圖抗爭,培植自己的心腹,比如費仲、尤渾,但以他天子的權勢、地位,想提拔幾個自己信得過的人,卻隻能提拔他們當個什麼諫大夫,大夫。
也就是言官,毫無權勢可言。
無怪乎子受感覺自己權柄不夠,想當個昏君都昏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