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一年,寒冬匆匆而過,初春新芽忽起。融化的雪浸濕了過年的鞭炮紙屑,似是落了一地紅。
雖然乍暖還寒,但是春日已經到來,顧家也進入了新的一年。
泥土混入稻草節,加入水攪拌,一塊又一塊的壘在那裡,陽光使其乾燥。
隔壁吳老太一家年前就已經搬走,剩下一個空蕩蕩房屋。顧家花了四兩銀子將其買下,不算貴,雖然破屋值萬貫,但是那也隻相對於自己而言。
不出半月,圍牆便有一人多高了,差不多超過兩米。這個高度不算太高,但是外人是彆想看到裡麵的情況的。
桃花衝村的酒曲,顧亮已經提前製好。用糯米飯、麵粉混合,再加上麥麩一起上鍋蒸熟。這些東西是作為培養基,蒸熟是為了消除裡麵的雜菌。
然後將蒸熟的這些東西冷卻,再混入選好的原酒曲,再拍成一個個臉一樣大的大餅。做好這些‘大餅’後,將這些大餅放在提前準備好的黃蒿或茅草稻草這些東西中,一層‘大餅’一層草蓋上去,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原本製曲是夏天比較合適,但是顧亮也等不了那麼久,就在原吳老太家,也就是現在的顧家副院裡進行了。用火盆升溫,一天三次觀察‘大餅’裡麵的溫度。
其實這種方法不用原曲也可以製曲的,隻需要加入辣蓼草就行。
經過一月,‘大餅’上麵由一開始的黃霜霜,變成了泛白,這曲也就算做成了。
至於做酒的原料,顧亮想了很多種。其實隻要是富含澱粉或糖分的東西都可以做,顧家光是可供選擇的便有大米、高粱、豌豆、蠶豆、小麥、蕎麥等等。
最終顧亮還是選擇用高粱來釀酒。一是高粱酒是後世釀酒主流,自然有它的道理。二是高粱籽中的單寧等物質形成的酚類物質較多,是酒類香味的來源。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高粱這東西是粗糧,比較難吃。但是耐旱產量高,價格也相對便宜很多。
要不去年開荒時,顧家也不會第一次就種它。去年開荒的那一片地,最後高粱也產出了三百多斤,剛好適合用來釀酒。
曬乾的高粱籽用風車吹去雜質,然後過水洗去灰塵。洗淨後的高粱籽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泡浮囊後高粱撈出,再放入大鍋中煮熟熬爛。
這口鍋是顧亮找人特製的,比正常的鐵鍋大了一圈,價格自然也貴上不少,足足花費了一兩多。(參考了明朝萬曆物價《宛署雜記》和《工部廠庫須知》,但是背景再往前推了一些,根據宋朝來的。)
這大鐵鍋放在原吳老太家廚房的灶上,高出了不少,但是也不妨礙煮東西。至於這廚房原來的鍋,自然是被吳老太搬走了,要是這灶能搬走的話,估計也能被她拆走。人家說背井離鄉,其實更多是背鍋離家。
煮透後的高粱靜靜的等待它涼下來,涼下來便可以放曲了。提前做好的酒曲被顧亮掰碎後用水化開,然後均勻的和高粱混合在一起,接下來便可以裝壇發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