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顧家要建的始終就那麼大點的地方,很快便竣工了,顧家也沒有理由繼續以工代賑了,村裡人又回到了之前吃草根,咽樹皮的日子裡去了。
咽樹皮不是真的從樹上拔了皮便往嘴裡塞,而是分兩種吃法。一是剝下那些較為薄的樹皮,將裡麵那層‘較嫩較軟’慢慢撕下,然後放入嘴中咀嚼,能嘗到它清苦的汁液。但樹皮終究終究是樹皮,這樣嚼最後隻能得到一嘴植物纖維不好填飽肚子。
真正吃樹皮填飽肚子的是第二種,從山上將樹皮帶回家,用斧頭將樹皮砍碎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狀態,然後再將這些樹皮碎放在太陽底下曝曬,曬乾曬透。最後將曬乾的樹皮放入碾子或石臼中碾碎搗碎,再過篩便成了能吃的樹皮粉。吃的時候,好一點的人家混入一些麵粉做成粑粑,或者煮糊糊吃。差一點的人家就隻能純吃樹皮粉搭配一些草根吃了。
雖然樹皮磨成粉,口感依然粗糙有些喇嗓子,但樹皮粉也算是一種食物,比起吃高嶺土來,是要好的多。
管窯鎮雖然以製陶而聞名,但也是一直有瓷器產出的,就是因為其境內有一座白鴨山。白鴨山因地表有大麵積白色土壤,山中常有野鴨產卵而得名,而其中的白色土壤即是高嶺土。
高嶺土是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質地純時白色細膩,采出搗碎過篩如麵粉狀。不過管窯鎮的高嶺土質地一般,不是純白,而帶有灰、黃等顏色,這也是管窯鎮的瓷器一直不咋出名的原因,土的質量不太好,燒出來總比其他地方的差一截。
白鴨山的高嶺土自從被發現後,是一直由當地的窯廠廠家共同管控的,平時都封禁著,除了各家窯廠采土外,其餘時間外人不許進入裡麵的。
雖然外人不能進入,但裡麵的有高嶺土的事情當地人是一直知道的,所以在各家都沒有吃的時,被封禁的白鴨山也就成了眾矢之的,被人給盯上了。
之所以盯上白鴨山,自然是因為山裡的高嶺土,高嶺土這個名字其實是後來外國人給起的,做陶瓷的人管它叫瓷土、白土或麻倉土,他在當地有一個更好聽更響亮的名號————觀音土!
之所以叫觀音土,是因為它結構致密,過篩之後如麵粉,就真的有人將它當成麵粉加入水加入一些其他東西做成餅類食物,吃後發現口感很是不錯,製作又簡單不像樹皮一樣如此繁瑣,最關鍵是能填飽肚子,故此百姓們便以為是觀音娘娘不忍他們受到饑餓,故賜下此土給他們充饑,觀音土一詞便因此得來。
在各家沒有糧食吃時,在各戶樹皮草根也吃的差不多後,管窯鎮的白鴨山彙集了一戶又一戶,一村又一村的人。人一多,看管白鴨山的人就扛不住了,隻好放手任由百姓挖取。這些人都餓急眼了,真要強行不讓他們去取土,這群人可是真的會動手的。左右不過一個死,被打死總比餓死強,打死眼睛一睜一閉人就沒了,餓死多難受啊。
管窯鎮有觀音土的消息以飛速在傳播,幾天時間,不僅全縣的人都知道了,就連隔壁兩個縣都知道了。
得知消息的饑苦百姓像是得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紛紛啟程趕往管窯鎮白鴨山,挖取觀音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