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是,徐展堂拍下古籍的第二天,就在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就連很多剛發財想要買些真品文物裝點門麵的大水喉都聞風而動。
現在,這本從墓裡挖出來的古籍,顯然也具備了上述兩種意義,既可買下等升值,也可作為鎮宅、鎮館之寶,享受其文化價值帶來的諸多名氣。
這些紙質文物之所以在人們心目中有如此高的價值,除了其曆史意義所帶來的升值空間外,文化意義也是讓很多真正懂行的人願意收藏慢慢品鑒的原因。
哪位收藏家或者大老板擁有了這本書,相當於將香港的曆史過往都握在了手裡,僅僅為了附庸風雅,都絕對值了。
因此,公海上的古籍拍賣會還是照常進行。
想一想,以前就是一座小漁村,能有什麼為外人所道的曆史經曆嗎?
你這破地一沒曆史名人,二沒曆史古跡,就住著一群靠打魚種田為生的苦哈哈,說出去隻會被人笑話。
最終,經過了多輪激烈的爭搶,不出意外,香港最癡迷古董的富豪,也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拿下了這本古籍。
當然,他也提到了幾處可能的曆史遺址。
不僅於此,就連“四大才子”中的金庸和黃霑都有耳聞,這兩人倒不奢求能得到此書,如果能借閱看一遍,就已經覺得心滿意足了。
整整拍出了880萬港幣的天價,把現場看熱鬨的方鶴軒也嚇住了。
方鶴軒之前還是低估了這本“真跡”進入香港後的影響力,哪怕它僅僅隻“記載”了很短一段時間的“香港曆史”,可也能讓很多人為之瘋狂。
而遠離港島的蒲台島上一些稍稍有點小名氣的遺跡,都被香港精心嗬護了起來。
如此一想,分社的人也就隻當看個熱鬨,最多把文物販子放進了調查名單裡。
這位內地的文物販子在香港能量頗大,他竟然通過關係在澳門的一條公海賭船上舉辦這本古籍的拍賣會。
他還記得,上輩子就聽過蓋茨同學在1994年花了總共3080萬美元收購達芬奇的《哈默手稿》。
而有些確實喜歡讀書,尤其喜歡收藏古籍的大富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