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張遼剿匪(2 / 2)

到了黎明時分,張遼的騎兵追上了袁桑好在張遼的兵力不足,絕大多數的官軍都在臥牛山上兜圈子呢。袁尚這邊袁家士卒四十多人,神牛營的嘍囉兵有五十多人。

張遼借著破曉的曙光果然看到這夥逃跑的山賊人數眾多,且其中有夏侯霸所的騎著寶馬的俊朗少年。

張遼是何其驍勇的武將,壓根沒把他認為的這夥山賊當回事,儘管人數隻有對方一半,但這些騎兵驍勇善戰是自己的親衛,於是徑直帶著五十騎衝殺過來!

袁尚在前方也早就看到了張遼,這位三國時期的名將,而且袁尚知道一旦被張遼追上,必有一場惡戰。自己人數上的優勢根本嚇不住張遼。因為他是張遼啊!

在逍遙津之戰,張遼以八百鐵騎衝殺孫權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皆膽寒,差點活捉孫權。要不是孫權坐下的寶馬“快航”奮力跳過師橋,三國的曆史就會被扭轉!魏國統一東吳後八成兩路進軍巴蜀,也就攻下蜀國了!

袁尚既然知曉張遼的性情,便立刻命張合率軍迎敵!

張合也顧不上許多,以嘍囉兵為炮灰頂在最前麵,抵擋騎兵衝鋒,用他們的性命去減緩騎兵攻勢,而自己的親兵雖然都為步兵,但是列好陣型組織反擊!

周倉提槍護在袁尚馬前,郭圖則躲在袁尚身後,袁尚自己則早早的準備好弓箭等待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戰鬥!

話此戰一開始,袁尚便充分的意識到一旦從軍入伍,性命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服務於君主和將領的工具了。

隻見那些嘍囉兵被派在最前麵,他們便成了保護袁尚的第一重保障,用他們的性命減緩騎兵衝鋒的衝擊力。剛一交手便有一半的嘍囉兵被斬殺了,而騎兵隻有幾個人受傷墜馬。但是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已經緩下來了,這時也進入了肉搏戰,張合騎馬親率袁家兵奮起反擊,而剩下的嘍囉兵也已經和張遼騎兵犬牙交錯的搏殺起來!這一刻沒有什麼道義,沒有什麼理想,隻有一件事,就是殺死對方以保證自己活下來。

袁尚有些悲哀的看著雙方的士卒,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打這場戰鬥,這場戰鬥的意義何在?但是他們依舊是施展渾身解數的搏殺,為的是生存!這大概就是三國時期戰爭對於基層士卒又荒誕又真實又殘酷的現狀吧。

我為何而戰?我又因何而死?

不明白。

袁尚也顧不得感歎唏噓了,他在己方陣容的最後方,周倉橫槍站在身旁,自己身後是隨時準備跑路的郭圖。

而張合已經衝在戰圈中正麵對上了張遼,兩員猛將正在生死搏殺。

袁尚所處的位置距離中心戰場大概四五十步的距離,正好在袁尚五十步的有效弓箭殺傷距離之內。而袁尚的箭壺裡正好有十支箭。

袁尚挽弓搭箭,把自己的第一支弓箭鎖定在一個驍勇的張遼騎兵頭上!

第一箭脫弦而出,直射那騎兵的身軀。那人應聲中箭,一根索命的箭矢插入了他的肩膀,雖然不瞬間致命卻讓他應聲墜馬,狼狽跌落,一個殺紅眼的嘍囉兵上去就是一刀,見他還沒死,便又是一刀,再一刀,直到那騎兵斷氣。

第二箭袁尚瞄準的是一個剛剛調轉馬頭,背對自己的騎兵,袁尚瞄準他的後頸,一箭過去,那人毫無防備,箭矢從後頸射出,從前麵咽喉射出,一擊斃命!

第三箭袁尚看到一個騎兵被三個袁家軍圍攻,於是便助他們一臂之力。這一箭射中了騎兵的麵門,箭頭從顴骨處射入!那人仰麵跌於馬下,後腦落地,之後袁家士卒衝過去一刀帶走!

袁尚要射第四箭時,有一個騎兵注意到了自己,他也拿起弓箭遠射袁桑怎奈那人在混戰中弓箭射得力道不大,因此袁尚的反應在箭速之上,他眼疾手快的用手中的弓半道把這支弓箭擋了下來!

此舉在電光火石之間發生,袁尚自己也是下意識的反應,周倉嚇了一跳,袁尚自己又何嘗不是?

“公子你先快些騎馬撤走吧!”周倉勸道。

這時袁尚的第四箭已經射出,自然是反擊的一箭,你射我一箭,我便射你一箭,很公平。這一箭袁尚射的不是人,而是那饒馬,馬比饒目標大多了。戰馬頸部被一箭射鄭中箭後的戰馬吃痛,發瘋似的蹦跳,那個騎兵早就被甩下馬來,落地後被兩個嘍囉兵一陣砍剁,像剁餃子餡般的死掉了。

第五箭袁尚瞄準的是一個受色依舊奮勇戰鬥的騎兵,那饒右臂受傷,血流不止,他便用左手提著長槍戰鬥。也因此他的右邊是沒有任何防備的,這一箭從那饒右邊頸部射入,左邊箭頭穿出,頸部大動脈全部給射穿了。

第六箭袁尚瞄準的是騎兵隊伍中的一個頭領,武藝在其他騎兵之上,手中鐵槍已經刺死好幾個袁家軍,此時一人應對三個敵人依舊不落下風。麵對高手,袁尚沒有射他的要害,而是讓他受傷就好,己方兵力比他多,他受傷便隻有死路一條。這一箭射中了他的肩膀,讓他每一次揮動兵器都鑽心的疼痛。而圍攻他的士卒見他受傷也是一通猛攻,那饒肩膀的確受不住,被從馬上砍翻在地!

第七箭是一個已經受傷下馬的騎兵,他周圍都是死人,此時他在喘息。而他下一秒喘息的便是喉嚨中的箭頭了。

第八箭,袁尚對準一個想逃跑的騎兵,一箭過去射中後心窩,應聲落馬,還被嘍囉兵補刀,死掉。

第九箭是一個垂死掙紮的騎兵,袁尚送他解脫了。

這時的戰場騎兵已經寥寥無幾,嘍囉兵幾乎全滅,袁家兵還有三十左右。而張合和張遼的一場大戰還在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