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淮南攻略(上)(1 / 2)

袁尚入宮後,發現整個仲家公府內外都在忙碌,本就雄偉的宮殿更加的奢華,這都是為袁術稱帝在做準備。

袁尚今心情不佳,他一直在為之前的錯誤想對策和進行反省。

不過看到袁術如此大張旗鼓的布置自己的皇宮,而淮南的老百姓飯都吃不飽。袁尚又隱約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錯。

對,從策略上來,袁術這次稱帝登基的布局和規劃比原史要周全的多,甚至從戰略意義上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淮南的官僚也的確從袁尚的話語中得到很多啟發,使得策略更加完整有效。

但袁尚忽然意識到一件事,就是袁術稱帝這件事本身的對錯!

稱帝本身無錯!所有諸侯都想稱帝,沒毛病,誰也不用裝白蓮花,五十步笑百步。

但是稱帝後對民政策,對生產的態度是怎樣的,這才是稱帝背後的核心與底層邏輯。

稱帝不要緊,如果能養民搞生產,逐漸擴充兵源糧草,那這個皇帝會越坐越穩,再有呂布和孫策的幫襯,袁術還真是很難對付。

但是袁術稱帝,反而是倒行逆施,進一步盤剝民脂民膏,彆普通百姓了,就連門閥世家這些底子雄厚的大族都被搜刮得不剩多少了!淮南一州之地,有多少錢糧和勞動力供你支撐如此奢華的登基大典?如此勞民傷財的巨大宮殿?還有那每日耗費巨量糧食的二十萬大軍?

世家大族都吃不消,百姓難免有餓死者!袁術不養民,不重農,反倒是揮金如土在宮殿慶典之上,陶醉於紙醉金迷之間,這無異於竭澤而漁!坐吃山空!

民生不出半年就被徹底敗光了,到時民生凋敝,世家大族會有叛變的念頭,百姓更是為了生存有造反的意向!就連士兵也多是淮南當地之人,見家鄉民不聊生,又有幾個願意為袁術賣命?

原史上曹操攻打袁術,其實袁術是占有兵力優勢的,又占地利優勢,按理守城戰慢慢耗死曹操即可,但是愣是被曹操連破汝南和壽春兩座堅城!

原因何在?就隻是簡簡單單的曹操用兵如神?

非也!袁尚看到淮南的景象後意識到,袁術將來麵臨的敵人不是曹操也不是漢獻帝,而是民心之戰!

攻打淮南曹操是用計策最少的一次戰役,因為全是攻城戰,沒有特殊的計謀,就是拚戰鬥力和戰鬥意誌。

淮南守軍不願意為這麼一個殘酷的不拿百姓當饒皇帝去打仗去拚命!

也就是袁術戰略戰術上即便都很完美,最終還是會完敗!因為民心不在!

一念及此,袁尚又恢複了信心。雖然自己客觀上間接啟發了袁術一些戰略上的布局,但是核心本質的生產力問題,民心向背問題,一個政權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袁術完全忽略了!他現在越是戰略上的完美,越是滋養了他驕縱放縱,追求物質奢靡,輕賤民生與生產的心思!

袁術到頭來,必敗無疑!

曹操的轄地袁尚是去過的,曹操對官僚和敵人玩心計弄權謀,但是在恢複農耕生產,保障農業與治安可是非常用心的。不消彆的,曹操轄地沒有見到任何的山賊匪寇!到了徐州、淮南,呂布和袁術的地盤反倒各種賊寇橫行,廖化,周倉,劉辟、龔都這些占山為王之人十分的多。可是曹操轄地幾乎沒有聽聞盜匪山賊,老百姓稅賦也不高,在農忙之時,曹操從不征兵和擾民。後來曹操還率先進行屯田政策,兵農一體,保證生產和民生。

袁尚忽然想到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對於百姓而言,誰當皇帝無所謂,隻要能愛民養民鼓勵生產就校權謀是官僚和世家大族的遊戲,百姓要的就是溫飽平安!

袁術這種徹底站在百姓對立麵,而且還嚴重損害世家大族利益的當權者,彆看現在風光,將來讓你拉清單!

見到袁術後,一同在的還有閻象、楊弘和袁耀。

袁尚看著閻象,這所謂的智囊,看不到袁術失敗的根本原因和真正風險,隻關注於計謀本身,卻忘了玉璽雖然珍貴卻代表不了民心,更替代不了農耕生產!

到底隻是一個看重權謀表層的謀士,而不是能潛入深層邏輯,有高深見解的真正智者!他不配智囊二字!

袁術召袁尚來,給袁尚畫了這麼一個道!

他想軟禁袁尚以他為人質,但又不想因此激怒袁紹,於是閻象出了一條計策。這也是通過袁尚可以聯姻呂布而舉一反三想到的。

袁術要袁尚和東吳孫策進行聯姻,孫策有一妹,也就是孫尚香,她此時年紀尚,不到十歲,袁術卻要袁尚與之訂立婚約,但要等孫尚香成年時(16歲)再結婚。這段時間袁尚便要一直待在壽春,等著結婚!袁術還專門手書一封給袁紹,要納袁尚為子,要求袁紹把袁尚過繼給自己!袁術信中表達的意思就是自己多麼多麼喜歡袁尚這個侄子,喜愛到要把他當自己的兒子,要求過繼!

這麼一來二去,又是訂親東吳等著新娘長大結婚,又是要過繼兒子,袁尚就被名正言順的鎖在壽春不能回冀州了!袁紹即便對袁術惱怒但是卻沒有指摘袁術的地方,袁術這些都是“好意”,給袁尚娶媳婦,認他當兒子,還有什麼不好的?何況袁紹有四個兒子,袁術卻隻有一子,人丁單薄,留下袁尚還有給袁耀當預備隊的含義呢。袁耀若是出現夭亡,袁尚就是自己的繼承人了!

袁尚想到這也品出了這條計策還有一些挑撥離間袁紹和袁尚父子關係的意味!

難保袁紹得到這個消息,會以為自己的兒子貪圖淮南稱帝的袁術所給的權勢和美色,要給缺兒子還要娶孫策的妹妹呢!

袁尚看看閻象,這計策著實好,借口也是讓人感覺即便惱怒卻無處發力,有些吃啞巴虧的感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