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策論濮陽(2 / 2)

許攸一番話直接切中要害,戰爭和局勢不能掌握在袁術手中,袁術聯盟的三方諸侯一旦坐大,將會極大的威脅到袁紹的基業。

不過袁譚並不服氣,他此時也意識到剛剛許攸讓自己發言是給自己挖坑,但是此時無論如何自己也要反駁一番!

他有些生氣的說道“許攸先生剛剛的話似乎是更多的為曹操考慮啊,聽聞先生少年便和曹操交好,怪不得連獻計獻策都是在為曹操考慮呢!”

袁譚自然是能臟許攸一把就臟許攸一把。

許攸聞言冷笑道“大公子,和曹操少年相識的不僅是我還有主公,何況您的三弟已經是曹操的女婿了。莫非我們都是在為曹操考慮?許攸隻不過是在利用曹操防止袁術坐大而已!按照大公子的邏輯,若攻打呂布是為了曹操著想,若不去攻打徐州則是為了袁術著想啦?那麼袁術畢竟是大公子的叔父呢,豈不成了大公子為自家的叔父著想了?”

“譚兒不可無禮,咱們今日議事暢所欲言,莫要誅心論涉及其它。”袁紹此時對許攸的信任是極高的,何況袁紹認為許攸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況且此時的袁紹或者說官渡之戰前的袁紹,他最厭惡的不是曹操,而是公孫瓚和袁術。因此他沒有因為袁譚這番話就對許攸起疑心。可這話如果放到官渡之戰時,恐怕就變了味了。

袁譚自知現在是無法撼動風頭正勁的許攸的,於是對著他一抱拳算是道歉了,但嘴上依舊在辯駁“父帥在上,通過濮陽攻打呂布於我軍不利!呂布這幾年在徐州養精蓄銳,招兵買馬,徐州又本身富庶,此前袁術為了拉攏呂布又贈與許多糧食財帛。現在的呂布實力不容小覷。

且呂布作為當世第一猛將,其武藝如何,父帥是當年親眼目睹過的。這些年呂布麾下又組建了八健將,乃是以張遼、高順等驍勇戰將組成的武將團隊。所以呂布軍隊的戰鬥力極強,我軍與之大戰怎能沒有損耗?屆時為了呂布搞得我軍傷亡慘重,又攻不下徐州可就得不償失了。”

這番話算是袁譚的急中生智,多多少少說出點有韜略的東西,不過袁紹聽了之後心中倒是有些不快,那就是袁譚始終的一個前提就是自己會戰敗,呂布的軍隊比自己強大。

許攸聞言後哈哈大笑。

袁紹不悅的看了他一眼,同時詢問他是否有高見。

許攸就是這麼一個人,容易得意忘形,有點功勞,有點才華,就會導致他瞧不起彆人,同時疏於禮儀。

原史中許攸投降曹操後,立下赫赫戰功,原本在曹操帳下混個荀攸,賈詡那般的高職位不在話下,但他偏偏就是這麼的愛取笑人,愛得意忘形,致使許褚一怒之下斬殺了自己。一切都是他這招人記恨的性格導致的。許攸若像賈詡那麼的低調老辣,或者如同司馬懿那般的忍辱負重,最終獲得一個善終是沒問題的。

許攸停住了笑容,之後開始唇槍舌劍的反駁袁譚,言辭之間皆是嘲諷之意,還故意把話說成袁譚是小看了主公。許攸的大致分析如下

如果呂布真如袁譚說的這麼厲害,豈不是早早的就去打曹操了?以呂布貪婪的性格以及與曹操的舊仇怨,呂布若是能打敗曹操豈會不去攻打?呂布就算和袁術聯盟後都不敢去打曹操,隻能說明一點,呂布打不過曹操!雖然袁紹從沒有和呂布軍正麵交鋒過,但是從實力而言袁紹壓根就強於曹操!既然袁紹比曹操都強,又怎麼會打不過呂布呢?這就好比一個公式,從戰力而言,袁紹>曹操>呂布。當袁紹麵對呂布時,勝算極大!為何袁譚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看不明白呢?主公剛剛以極小的代價打下大半個幽州,足可以見主公這邊文韜武略,兵力戰力之強大。況呂布之勇,乃是匹夫之勇!單打獨鬥的確無人能敵!可是行軍打仗可是十幾萬人的作戰,一個人再能打也不及袁紹的“英明神武”和眾將士們的“眾誌成城”!

袁譚被這番話懟得是啞口無言,想反駁卻無言以對,再看父帥袁紹聽這番變相阿諛奉承的言語後竟然是十分受用,頻頻點頭,自信滿滿的樣子。

這時辛毗給袁譚使了一個眼色,要他閉嘴不要再和許攸鬥嘴了——鬥不過!越說破綻越大,漏洞越多!哪句說不好還會讓主公不悅!

袁譚領了辛毗的眼神,隻得閉上嘴,氣鼓鼓的站到一邊,不再說話。

這時關寧及時的開始補刀,他向袁紹言明,袁尚對於濮陽之地的見解,並把第二封書信雙手奉上。

袁紹聞言大喜,原來自己的三兒子不單單是對天子詔令退出幽州進行了謀劃,對於濮陽之地也有一番籌謀。

袁紹閱信,內容大致如下

袁尚認為濮陽之地的割讓是曹操的無奈之舉,他割讓自己的一部分土地之後拉袁氏進入中原混戰的泥潭。若袁術沒有呂布這個強大的幫手,曹操也不會如此做。曹操這麼做就是因為他無法麵對袁術和呂布的聯軍。如果袁紹不出手幫助曹操,曹操和漢獻帝就被袁術一鍋端了。這帶給天下的影響是巨大的!基本就會奠定袁術從偽帝成為真帝的趨勢。因為漢朝天子一旦被偽帝俘虜,這代表的是漢家氣運的終結!無論是從官員還是士紳百姓都會放棄漢室,從而投靠袁術!這是政治和人心層麵的考慮。

而從戰略上分析,一旦袁術和呂布的協同作戰獲勝,二人都將會發現他們這種協作力量的恐怖之處。袁術正麵推進,呂布側麵侵襲,即便任何一位諸侯都很難麵對這種局麵。這次聯合軍事行動後,恐怕會讓袁術和呂布的協作更加緊密。為了防止這種局麵發生,必須在必要時支援曹操,攻打呂布。

袁紹閱信後陷入了沉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