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來代替現代瀝青鋪麵用的土工布。
鋪這層布,能將地麵上比較集中的壓力分散開,起到加強和防護作用,提高路麵的抗疲勞強度,延長瀝青路的使用壽命。
以此往複,一共鋪上三層瀝青。
最終定型。
整個過程與後世相比起來,顯得很粗糙,畢竟連混凝土攪拌物都沒有用,可放在眼下這個時代,能夠打造出這麼一條平整、防塵、防水又耐用的馬路,已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這是什麼路啊?”
兩旁的百姓們望著黑漆漆的路麵,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滿是疑惑。
“我家大人說了,這叫做瀝青路。”
一個年輕工人在聽到旁邊老百姓討論,下意識挺了挺腰,無比自豪道。
而事實上,他也是第一次見這樣的路麵。
麵龐感受著鐵桶方向傳來的灼熱,鼻子聞著瀝青特有的氣味,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
不僅能夠成為世上第一條瀝青路誕生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年輕的小工很驕傲。
他看向遠處那個身影,臉上滿是崇拜。
“小哥,這木柵欄什麼時候能撤掉啊?”一旁有百姓開口問道。
“楊大人吩咐過,要三天之後才能撤掉。這三天時間都有人負責把守,因為瀝青路麵要晾曬三天時間,才能通行。”年輕小工伸手指了指遠處,開口道。“揚大人考慮過大家的出行問題,因此已經采取分路段進行,這幾天時間煩勞大家繞繞路。”
為了防止百姓們出於好奇進來,木柵欄每隔一段路都會立一個牌子,上麵寫的便是三天之內禁止入內的告示。除此之外,還會安排民夫日夜巡邏。
“小哥說的哪裡話,楊大人為咱老百姓免費修路,彆說是三天,就算是三十天也沒有任何問題。這次修路造價不菲吧,我聽說征召的民工,楊大人那邊都是有給工錢的。”一個中年百姓開口問道。
像修路這樣的大工程,朝廷很多時候為了節省開支,都會直接采取征調民夫的方式。按照這種方法征調而來的民夫,相當於服役,這種情況就屬於義務性勞動,大多時候是沒有工錢的,朝廷方麵也就是管飯而已。
而這一次,則是完全不同。
楊憲是以長工或短工模式,雇傭這些民夫、工匠,參與到此次修路當中來。
不僅管飯,最主要的是還有工錢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