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全本免費閱讀
“你,你方才說畝產多少來著?!”朱慡上前一步,抓著一個農夫開口問道。
“1500斤,這位大爺怎麼了?”農夫突然被人抓住肩膀,一臉懵逼,不過見朱慡衣著華貴,還是老實開口回道。
朱慡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置信。
1500斤,比起往年,足足翻了5倍!
“這,怎麼可能?”
與現代不同,古時候老百姓基本上從事的都是體力勞動,而且副食品相對現代相當匱乏,所以主食需求很大。
可即便如此,一個成年男子一年最多也就吃掉六百斤糧食左右。
1500斤,已經夠一個家庭吃一年還有富餘。
關鍵這還隻是一畝田的產量啊。
明代的田地主要有官田與民田兩種,皇莊、學田、牧馬草場、園陵墳地、勳貴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廉田等,都是官田,其餘為民田。
田地是政府征收賦稅的重要來源,明初曾核實天下田地,造有魚鱗圖冊,以製定賦稅額度,每一次田地的變動都要記錄在案。
根據記載洪武年間,朝廷在冊的田地共有8507623頃(《明史》卷七七《食貨誌》)。
也就是說,如果全部種上雜交水稻。
單是秋收這一波的收成,就足夠上百億的人口存活。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田地有好壞之分,也不是所有田地都能種水稻。但是也不是所有田地都登記在冊。
這筆賬很容易算。
如果麵向全國推廣這個新稻種,到時候能收獲多少糧食,單是想想,都覺得恐怖。
當然這也隻能是想想。
楊憲係統兌換出來的這一批雜交水稻,並沒有繁殖能力,簡單來說,也就是一顆種子隻能培養出一株雜交水稻,成熟之後隻能當成糧食,而無法繼續作為稻種。
彆人就算想要竊取這項技術也做不到。
魯明義此時看著楊憲,就好像看著神祇一樣。
楊憲非但做成了他原本以為是天方夜譚的事情,而且還超額完成。
對於楊憲來說,這隻是基本操作而已。
要知道這還是受限其他各種因素,要知道現代雜交水稻畝產能夠到20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