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全本免費閱讀
第75章有些相遇
明朝洪武年間,軍隊使用的無論是火銃還是三眼銃都是火門槍。
火槍彈頭飛出去的原理這幾百年來都沒變過,無非就是火藥燃燒時會釋放出比本身體積大得多的氣體,靠瞬間的膨脹推出彈丸。
其最大的區彆就是用什麼樣的點火方式去擊發彈丸,火門槍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一根後端封閉的筒子(一般是金屬製成,但早期也有竹筒的),在筒身靠後的地方開一個孔(火門)。
使用的時候是先從火門上邊倒火藥或者從槍口倒,倒多少量根據槍管的承壓能力自己琢磨。然後拿通條壓實、再塞點紙團或者木片之類的抵實充當彈托。
接著放一枚直徑略小於槍膛的彈丸進去,再撒點火藥粉在火門上充當藥引。然後你就能拿火把、香等一切可以引燃火藥的燃燒物點上,等藥引燒到膛內,子彈就擊發了。
三眼火銃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三根火銃綁在一起,增加的是攻擊的密度。
楊憲現在發明的白糖火藥,能夠大大增加火門槍的威力與射程。
可火門槍最大的問題卻無法解決。
楊憲看著朱標,開口道:“咱們大明軍隊現在裝備的火器都是火門槍,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開槍的時候,得一手拿槍,一手拿著點燃的香,或者甚至乾脆就需要兩個人協同操作。”
“一直以來都是如此,有什麼不妥嗎?”朱標疑惑道。
“大大的不妥。”楊憲搖了搖頭,開口道。“這樣一來,開槍的時候完全無法瞄準,射擊聽天由命。距離近一些還好說,稍微遠一點,幾乎抓瞎。”
“那按楊卿看,該如何做才好?”朱標開口問道。
“火器改革。”楊憲直接給出了答案。
他用的詞不是改良,而是改革。
“這就是設立軍器局的意義,召集天下能工巧匠,讓他們專門對火器進行研究。”
雖然有文明科技係統在,可楊憲畢竟隻有一個人,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很多專門的人才去落實實施。
針對軍器局,楊憲跟著又是給朱標提出幾條建設性意見。
比如加大獎賞力度,針對那些在火器研究改良上有突出貢獻的人,給予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