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懂,就和泄洪一樣。
隻是,來南邊,來哪裡呢?
哪個城市可以容納這麼多百姓?
朱標開口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楊憲笑道:“我說的不是彆的地方,就是揚州。太子殿下隻需要讓人告訴他們,南邊有一個城市可以給他們吃飽飯,穿好衣,有地住就行。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工作,一天工作五個時辰,換取足夠的糧食,我想他們沒理由拒絕。”
“朝廷這邊需要做的,就是派人將他們分批運到揚州來。”
楊憲提出這個方案的時間節點剛剛好,雖然旱災已經注定了三晉之地這些百姓們今年顆粒無收,可這個時候還未到秋收時節,家裡存糧還夠吃幾天。
這個時候的三晉百姓,心裡無疑是絕望的,隻能眼睜睜看著家裡米缸裡的米不斷見底,而無能為力。
楊憲這個方案一出,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道劃破黑暗的曙光。
而這些百姓這時嚴格意義來說,還不是真正的災民。
不會像災民那樣,處於秩序崩塌的狀態。
朱標遲疑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開口道:“好,就按楊卿的辦法來。如果到時候治安方麵出現問題,我會讓父皇直接從京城調兵。”
楊憲開口笑道:“揚州府轄下三個營,近五千兵馬,治安問題太子殿下完全不用擔心。”
朱標能不擔心嗎,揚州離京城這麼近,萬一出現什麼意外,誰也擔待不起。
如果這個提議不是楊憲提的,朱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答應的。
“楊卿這是要效仿宋範公的以工代賑之法嗎?”朱標開口道。
宋仁宗在位時,範仲淹當時在杭州做最高行政長官。
恰逢那年,江浙地區因天災饑荒,百姓餓死者、流民無數。
範仲淹采取的措施之中,其中有一條關鍵舉措便是大興土木,以工代賑。
範仲淹勸說寺院趁勞動力成本低,興修寺院,自己也大修各種官府衙門建築,為流民提供工作崗位。
按照史文記載,
“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
以工代賑之法,按現代人來看自然是哪哪都好。
可這在古代卻並不好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