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沒有,還是沒有。
他越看心越涼。
落榜了嗎?
李進嘴角揚起一抹自嘲的笑容,看來還得繼續回去教書了。
已經到了榜單前排了,還是沒有自己的名字。
不過做事情,有始有終,是李進一直以來的習慣。
他還是決定看完整個榜單。
李進瞪大了眼睛。
看著處在榜首位置的李進二字。
即便沉穩如他,在看到這個結果時,臉上也是難掩激動之色。
李進不僅上榜,而且還中了榜首會元!
這幾乎是讀書人最高的榮譽。
他做了幾次深呼吸,這才平複下來,對於楊憲就越發感激。
他自認為如果沒有那幾個月時間揚州教學生涯,他是絕對拿不到這個名次。
甚至如果自己還是保持以前那種讀書人固有的思維,名落孫山也說不定。
會試上榜的考生,便是貢士。
對他們來說,之後還有最後一場考試,那就是殿試。
不過由於,殿試隻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
因此隻要會試上榜,功名便已經穩了。
到了這一步,考生們基本不會有心理負擔,要慶祝的可以慶祝起來了。
當然大部分人,還是在認真準備即將到來的殿試。不過經曆過先前這種魔鬼會試,殿試要考什麼,他們一下子也沒有底,更無從準備。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隻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乾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乾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
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儘頭。
會試的題目由朱標出。
而殿試的題目則是由朱元璋親自定,對於自己這個題目,朱元璋十分滿意。
在朱元璋看來,他出的考題不僅完全滿足科舉改革的要求,而且還能順理成章引出下一次科舉考核朝廷所需要的人才,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此次恩科科考題目是由朱元璋、朱標父子自己出的,可事實上其實都是在受到楊憲影響後做出的。
也就是說其實楊憲本人,才是這場科舉改革的真正引導者。
大明首次恩科,一共選出貢士三十六人。
這也是大明的第一批貢士,這些人也將是朝廷的未來棟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