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全本免費閱讀
第135章一堆破爛
玻璃在我國古代又叫琉璃,就是沙師弟失手打碎的那個。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其他氧化物。
最早出現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中。
我國玻璃最早出現於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格上鑲嵌的玻璃就是中國早期本土玻璃製品的代表。
雖然我國本土很早便出現了製作玻璃的技藝,可當時的玻璃與現代玻璃還是有很大的差彆。
古代西方的玻璃,由於礦物和石英砂的品質,其成分都是鈉鈣玻璃,這種玻璃更接近現代玻璃。
而此時中國的玻璃主要是鉛鋇玻璃,手感沉重,做不到無色,且容易破碎,怕冷熱衝擊,而且不適合盛裝食物,完全比不上陶瓷。
因此玻璃發展速度一直很慢,再加上宋瓷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玻璃的普及。
而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也不重視玻璃技藝。
導致這一時期,玻璃業相對停滯,現存玻璃器不多,且多為西域傳入產品。
玻璃燒製技藝甚至曾經一度斷了傳承。
如今明朝初年,琉璃的燒製技藝同樣是保密的,幾乎是皇家專利。
琉璃製品也隻是賞賜給皇室宗親、勳貴大臣價值堪比黃金的奢侈品。
為了接下來的玻璃燒製做準備,楊憲在揚州又開設了新的工坊,很多東西都要提前準備,因為楊憲要做的不是從係統兌換一些成品玻璃,而是要讓這項技術徹底在這片土地紮根。
楊憲的動靜,自然也引來了朱標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