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斬草除根(4k)(1 / 2)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全本免費閱讀

第192章斬草除根(4k)

“想要從根上破壞北元人的部落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要做的是在漠北大規模推行種植牧草,以及圈養牲畜的模式。”

楊憲看著朱元璋和朱標,接著開口道:“朝廷方麵則是提供牧草草籽,以及其他各種耕作工具,同時派出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輔導,培養他們的耕作能力。”

楊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北元人從原本的遊牧生活模式,轉化為和漢人一樣的農耕生活模式,牲畜也由原先的放養改成如今的牧場圈養模式。

這樣一來,草原上的這些牧民們將會徹底受製於這片土地。

而正是原先粗放的遊牧生活,這才造就了之前那批天下無敵的草原鐵騎。

楊憲這個方法,等於是延續了之前羊毛貿易的思路策略,隻不過由於如今已經打下了漠北,因此這一次做的更加徹底而已。

朱元璋聽了楊憲的話後,點了點頭,笑道:“楊國公此計甚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樣一來,北元人過習慣了安逸的生活後,再想回去就不容易了。”

“到時候,就算他們想要反叛,也沒有這個能力了。”朱標在一旁補充道。

“好,好,楊憲你做得非常好!”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是越想越高興。

曾經的元朝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他們簡單的生活結構。

這種簡單的生活結構雖然粗糙,可最終卻能在塞外苦寒之地存活下來,靠的就是自然優勝劣汰。

這樣一來,一代代過去。

存活下來的北元人,天生就是強大的戰士,就連婦孺也比中原這邊的那些書生力氣要大很多。

再加上後天錘煉出天下無雙的騎射之術。

這才成就了當初的上帝之鞭,橫掃中原,乃至歐洲。

楊憲這麼做,對他自己來說是三贏的局麵。

大明朝廷從此不用再擔心草原人民反叛,少了這個心腹之憂。

草原人民從此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隨草而牧,朝不保夕。

楊憲則是能夠因此賺取大量的功績點,美滋滋。

楊憲等朱元璋和朱標消化完這些消息後,接著開口道:“除了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還得改變他們的文化,也就是將他們徹底漢化。這一點,由於前元本就有讓族人學習漢文化,有這個基礎在,推行起來阻力會少很多。”

“然後有一點要做的就是漢蒙通婚,讓漢人娶草原上的女人。這樣經過三代左右,將再無反叛可能,因為到時候草原人已經徹底融入我們之中。”

楊憲提出今後所有蒙古人必須學習漢族文化。這包括學習漢語、漢字、漢禮、漢服等方麵。這些要求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同化政策。楊憲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蒙古人逐漸放棄自己的民族特征和身份認同,而轉而接受漢族的文化和思想。

為了讓這些蒙古人儘快和漢人同化,不會對明朝生出反叛之心,楊憲還提出一個建議。

那就是在一段時間內,禁止蒙古族內部之間的通婚,規定蒙古族的女子必須嫁給漢人,蒙古族的男子則必須成為漢人家庭的上門女婿。

私下裡儘量減少蒙古族人之間的接觸,讓他們完全融入漢人的家庭當中。即使有一些蒙古遺民帶有反叛情緒,也無法聯係到自己的同族,計劃自然無法成功。

把整個蒙古族人全部打散,分批分流進入全國各個城市。

同時派出一批漢人進入漠北,進行開荒。

從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族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強大。當年強大的北魏就是硬生生被漢族同化消失在曆史當中。而這些長時間學習漢族文化的蒙古人,很快就會徹底融入明朝當中。他們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還會穿上華麗的漢服,還會遵守漢人的禮儀和習俗。

他們的子女也會完全認同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這樣一來,蒙古族的文化和血統就會逐漸淡化和消失,而漢族的文化和血統就會逐漸強化和擴大。

楊憲將自己製定的整個漠北草原改造計劃,逐條和朱元璋講解,同時著重講了其中一些需要特彆注意的事情。

“當然這些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慢慢消化。目前整個漠北草原剛剛歸附,還需要那些前元貴族,和部落首領們,穩住局麵。”

“隻不過要把他們移居內城,做好監控。”

楊憲絕對不會讓蒙古族人再重新治理草原,因為那樣做雖然短期內有利於管理穩定,可從長期看,將不利於民族融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