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江來翻譯完這句話,台下更是熱鬨。
不願意相信中醫的,那不就是他們這些外國人嗎?
合著,到時候受傷的外國人等成為對照組?而華夏籍的傷者,得成為治療組?
不不不,他們什麼時候受過這個委屈!
但林衍很快又繼續說話了,“除了服藥,對於患肢的功能康複,我也給孩子們做出了計劃。”
這個時候,台下又開始認真聽了。
實際,康複醫學是到20世紀中期才要出現的名次,也就是說,這個粗狂外科時代,雖有模糊的康複的意思,但是完全沒有康複的概念,或者說,這個時代的醫生們還沒認識到康複的重要性。
“或者說,我所做的一切,都算是康複治療。”
“手術後的第1周內,以斷肢成活為主,我沒有介入。”
“術後的第24周內,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修複血管暢通與加速修複組織的傷口愈合為主,同時,對沒有製動的關節進行輔助運動,並且予以按摩治療。”
“術後第58周,解除關節製動後,會輔導病人進行患肢的主動運動,主要用來控製水腫,防止關節僵硬與肌腱粘連。”
“第8周以後,增加抗阻力運動與被動運動……”
……
這一切,林衍都是與江來討論過的,包括一些名詞,也是江來與他說清楚後他背了好久的,畢竟,中醫裡頭,都不是這樣的說法。
為了讓老外能接受,也為了讓學西醫的這些華夏醫生能接受,他們可是細細推敲了很久。
如今,站在台一說,林衍也是從一開始的微微緊張,到後邊兒完全釋然,越說越熟練。江來的翻譯,甚至還有些沒跟……讓他也是一陣無奈。
等林衍說完,也到了提問時間。不過,提問者寥寥無幾,要麼沒有反應過來,要麼是不知道怎麼提問。
好一會兒,才有人提問,是一個洋人醫生。
“我想問的是,林醫生是根據什麼,給出這樣的康複計劃呢?”
“自是根據我華夏中醫數千年的傳承。”林衍回答的很理直氣壯,“五十二病方、肘後救卒方、諸病源候論等各項著作,加我多年行醫的經驗,以及與江醫生的討論。”
“也就是說,林醫生的治療是經過江醫生你的認證是嗎?”那名醫生隨後將矛頭對向了江來。
江來則是點頭,“當然,我會為我的病人負責,才會找林醫生製定術後的康複方案。”
“實際,早就在隋代的時候,也就是一千年前,我華夏的太醫署曾將骨傷科的治療和教學任務一度歸於按摩科中,並一直延續至唐代,其後,也一直有骨傷科。”
“直至西醫進入華夏以前,我華夏百姓都是看的中醫。”
“所以我認為中醫可信。”
“而且,剛剛林醫生所說的中藥方子,幾乎通用於各類骨傷,而這,也可以由林醫生原有的那些病人作證。”
發問的洋人醫生皺起了眉頭。
“諸位不信,沒有關係,剛剛林醫生已經說了,與我合作了一項課題,簡單來說,就是用設置對照組的手法,來看看我中醫是否有療效。”
“整體時間,不過幾個月的事情,我相信,大家也等得起。”
……
林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回到自己的位置,也有不少人向他投來目光。
“可以啊,講得不錯。”
“沒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