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西洋(1 / 2)

經過平定霍亂的事件之後,由於天天被敬仰的目光包圍,唐寧居然有點習慣了海上的艱苦生活。終於可以高效地整理費馬大定理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上折騰,終於到達了南非好望角,但他並沒有想在舒坦的陸地上多呆幾天,因為這場苦旅講究一鼓作氣,泄了氣就糟糕了,保不齊自己可能心軟不敢再航海,要選擇在南非這個決非理想之地呆下來娶妻生子混吃等死拉倒。航海真的是苦啊。

在開普敦留下最深的印象可能是那裡的康斯坦夏葡萄酒吧,臨走之時,他還特意買了一箱留在船上喝。

三天後,三桅帆船再次起錨,終於,駛入了茫茫大西洋,大西洋將在未來的幾百年內都是最富裕最重要的海洋,西岸是大美利堅,東岸是大歐洲。

在以木船為核心的19世紀航海時代還有一項可怕的海難,火災,很不幸,倒黴的唐寧又在茫茫大西洋碰上了火災!不幸中的萬幸,隻是小火災,但不巧的是燒著的是食品和淡水艙,也因為是儲水間著火,所以火勢才沒有蔓延開來,否則唐寧恐怕要坐救生艇來逃命了。

食品匱乏了?沒問題,加大捕魚的力度。淡水……可以煮海水製造蒸餾水,但是這麼一來會耗費額外的煤,而且630名乘客的飲水可不那麼好對付。於是,淡水限量供應,大家又過上苦日子。

這個苦日子是絕對輪不到唐寧頭上的,他不僅是貴賓,而且擁有萬能的分子分離器,純水製造太簡單了。隻是他不能用分離器來給600多個乘客提供充足的淡水啊,因為這會把他的黑科技暴露出來。

看到乘客們過苦日子,他也有些不忍,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一招。反滲透法淡化海水。簡言之,半透膜可以令淡水穿過而氯化鈉、等鹽份無法穿過,在海水的一麵施加壓力便可源源不斷地製備淡水。

那麼,這船上哪兒去找半透膜呢?

這就要從魚身上找答案了。為什麼海魚可以喝淡水而人不能喝呢?那是因為海魚擁有“淡化”裝置,海魚的表皮膜、內腔膜和口腔膜等都是一種半滲透膜。當海水被吸進口腔時,口腔黏膜或內腔黏膜把海水阻止在口腔內,然後通過吸氣,增加口腔壓力,形成膜內外的壓力差,將海水淡化後吸收進體內,而那些被分解後滯留在口腔內的鹽和其他一些成分,則通過排泄係統排出體外。

而在多種海魚的消化係統裡能找到一種酶(生物催化劑)能使魚膜的成片剝離成為可能。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後,唐寧召集來船長、羅林森和醫生等人來觀摩他製備半透膜的過程,並一邊剝膜一邊解釋反滲透淡化的理論。

有些海魚相當地大個兒,能撕下可觀的膜來,這些膜裝著海水垂吊起來,利用重力就能收獲不少的淡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