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找bt合作的新聞機構還真不少,泰晤士來了,每日新聞也來了,然後,路透社的創始人保爾?路透也來了,這時路透社才剛剛成立不久,2年,最慘的是路透社是使用有線電報的急先鋒,前邊不是說過嗎?路透社電報公司!無線電報橫空出世一舉粉碎了路透社電報公司的優勢,相當於電報線路的巨額費用全砸了。無線電報好說,帶打字機的!還能複印的!你說有線電報那幫家夥們還能有什麼盼頭呢?保爾?路透是懷著上吊心來找唐寧的。求解救,求合體,乾啥都行,救救咱們路透社吧。
保爾本是德國猶太人,1845年到倫敦之後立即從猶太教皈依了基督教,名字也改成了現在這個,可見他本人是拿節操當乾糧的家夥。沒節操的人往往有商業頭腦,這個商人還特彆的膽大,在1848年歐洲大革命浪潮中,他是柏林一家書商的合夥人,出版了激進的小冊子,遭到柏林當局的監視。於是,他離開了柏林到巴黎發展,工作的地方是查爾斯?路易斯?哈瓦新聞社,法新社的前身。在巴黎的時候,他發揮聰明才智,使用信鴿通信以彌補柏林到巴黎間電報線路缺失的一環。速度稍微快一點點,在新聞界的意義就不一樣,金融信息更是如此,因為巴黎當時是歐洲的中心,股市會影響柏林,早幾分鐘知道消息的收獲是很大的。同理,英吉利海峽通電報後,意義更大,因為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那裡的股市信息會影響全世界。
唐寧不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從他隨手打賞國會150萬英鎊就能看出端倪來。他對自己的發展路線有一個清晰的規劃,150萬巨款到手之後,就要著手重工業了,這個太費時間,而他在爭取時間,爭取在英法聯軍入侵故國之時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不是去拯救腐朽的大清朝,而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人來扶持,改變中國。在這種情形下,他仍然想對獲得路透社在日後那樣一張巨大的情報網。所以,要麼路透社賣給他,要麼他自己來建情報網,這個事情太重要了。
鑒於路透先生在言談中透露出來的商業才華,唐寧決定讓他成為重要夥伴,他要買下路透社的50%加1股。充當中央銀行角色的英格蘭銀行才僅僅擁有200萬英鎊的準備金,有了一個超級大款做靠山,路透先生決定再一次出賣靈魂,好,我賣!
東印度公司實際負責著英國電報公司的全球網絡建設,特彆應唐寧的要求,在廣州、上海、日本建立電報網絡。日本現在正在進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隻允許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在長崎的出島進行貿易,這個島國在未來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國家,所以唐寧會重視它的情報。
入主路透社之後,唐寧則讓路透社來負責全球情報網絡的建設。保爾原來的野心很小,隻不過是想在英國販賣一點金融信息,沒想到一下子成為電報業巨人的合作夥伴,唐寧對國際的政治、軍事、民生、經濟都感興趣,路透社將迎來一個跨越式大發展。令保爾不明的是新老板太低調了,居然連公司名字都不改。讓外界一聽,還以為是路透先生在主導公司。
路透社剛剛成立,值不了幾個錢,而唐寧為情報網所投入的經費十分充足,無論從哪方麵來看,保爾都穩賺不賠,工作積極性極高。
唐寧跟泰晤士報等新聞機構的關係也發生了悄悄的變化,原來泰晤士報希望利用bt電報網建立自己的全球新聞源,這就與路透社產生了利益衝突。還是那句話,路透社的成功與否對自己至關重要,所以,唐寧毫不妥協地拒絕與泰晤士報合作,希望他們以采納路透社的消息為主。也就是在這一刻,泰晤士報認為唐寧利用自己的壟斷優勢開始做惡了,原來讚不絕口的態度開始轉變風向,特彆是bt還擁有組建無線通訊管理委員會的權利,泰晤士認為一個無良的壟斷大公司初現端倪。
英國報紙的新聞源習慣與歐陸還不太一樣,路透社成立之初,幾乎很難把自己的消息賣給報紙,路透先生已經很賣力了,但最初在倫敦的表現很不妙。
於是,唐寧拍板決定,創辦自己的報紙,哼,泰晤士報這個風向也太容易變了,仗著自己是老大就操縱輿論,甚至還呼籲要更換英國電報公司的總裁,士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