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輩分來算,作為當代佛尊二弟子的金蟬子已是不低,但仍舊遠遠無法與一尊先天相比較。
後者修行的年歲,隻怕是百倍、千倍於金蟬子。
可惜,修行界中並不是越老越強。
邪淫叟這蒼老,連道途都快要斷絕,金蟬子卻正要證悟功德佛陀的果位,哪怕是正麵廝殺,也是後者贏麵大些。
不過此時金蟬子並未動手,而是不鹹不淡,出口威脅。
儘管隻是寥寥數句,對於邪淫叟來說卻有著根本無法抵禦的威懾力。
他的確無甚戰力!
更無有強大的靠山根腳!
先前之所以敢那般說,不過是覺得自己好歹是先天,哪怕在口頭上沾點便宜,以【歡喜佛陀】的器量,也當不會在意。
歡喜佛的確是祂後輩不假,也曾找祂坐而論道。
但並不能說是“請教”,隻是一番交流祂就發覺,在陰陽和合一道上,歡喜佛的道行法力已經超越了祂。
歡喜佛離開那邪淫秘境之前,還曾出言勸誡邪淫叟:
“道友雖是先天所誕的【陰陽肉柱】得道,然根基不壯,若無法辟出新的大道來,遲早有一日會因代價累積而生出道劫來,屆時以道友這不曾錘煉過的神通手段,怕是根本度不了劫,少不得是個身死道消的場麵。”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切記切記。”
歡喜佛堂堂一位佛陀,祂的勸誡按說該聽從。
可惜那時的邪淫叟並無多少危機感,又不忿自己被一後輩超越,還來教訓祂,若不是實在打不過,祂根本不會忍受。
是以聽過後,直接置之不理。
多年過去,報應終究來了。
祂雖認為“歡喜佛”哪怕聽了金蟬子告的刁狀,也未必會不要麵皮來為難祂。
但祂卻是個要臉的,不願意再丟顏麵。
就見其一根肉柱法身,青、白、黑三色變換,最終一副敢怒不敢言的麵色瞧了瞧金蟬子,旋即不陰不陽道:
“不愧是佛尊二弟子,命定功德佛,上來便以勢壓人。”
“也罷,你諸天佛教勢大,我一個孤寡老頭如何惹得起?”
“去休去休!”
臨走前,邪淫叟又用目光盯著一臉無辜的陶大魔子。
心頭怒起,偏生無處發泄,隻得狠狠道:
“好個奸詐秘魔子!”
“倒是會玩,一個魔頭,竟能抱上諸天佛教的大腿,現在本座相信你能坐上秘魔宗主的位置了。”
“不過你也彆忘了,你先前對我發下的大誓可是得了你那些【秘魔祖師】認可見證的,若有違背,必要你不得好死。”
從這幾句也可聽出,邪淫叟這個瓜慫不敢動手,卻敢挑撥離間。
話罷,也不給金蟬子動手的借口,陰陽肉柱徑直撞在虛空處,豁口一開,祂尖端一彎就躍出搜神界去。
……
邪淫叟以為自己三言兩語泄出的秘辛,足可讓那奸詐秘魔子和金蟬子之間生出嫌隙來。
可惜,祂實在高估自己了。
祂活的年歲雖長,常年來卻隻顧著陰陽邪淫之事,智慧無有多少長進。
論及玩弄心眼一事,根本不是這一秘魔子一佛子的對手。
祂那一番絞儘腦汁的話,直接白說了。
甚至於正相反,在祂離開後,金蟬子瞧著陶魔子的目光中皆是滿意之色。
祂已得了金翅大鵬雕的彙報,如今也再次看見了陶潛身上的慧根佛心,更加滿意陶大魔子如此的“上道”。
他修煉歡喜禪法,且一夜之間便大成。
這進展,顯出兩大現實:
一是再度證明此子本真並非是秘魔子,乃天生佛子也,如今隻蒙塵罷了。
二是此子確有向佛之心,隻是仍有顧忌,所以才未第一時間去修《大寶功德經》,而是偷煉歡喜禪法。
見此,金蟬子頗為欣喜。
同時,心頭也思量起來要如何將之收入門中。
“此子天資非凡,較我恐怕也隻弱一籌,能為我弟子,必可壯大聲勢,錯過不得。”
“隻是其背後那位居心不良的秘魔宗二代祖師,頗為麻煩……”
陶魔子曉得眼前金蟬子,隻是個虛影。
但被他這般盯著,還是倍感難受。
不過陶潛這等奸詐狡猾,心思玲瓏的,不必猜也知這位未來功德佛陀的心思,有慧根佛心加持,他也絲毫不擔心自己會被看破。
於是念頭一轉,就見他故作關心,開口問道:
“白日時那鄭國境內動靜,我也施法觀瞧了一二。”
“聖僧佛法精深,實在令晚輩佩服。”
“不過那勞什子【禁山府君】一脈也是過於霸道,竟強擄了聖僧法身走,去做什麼鎮地佛陀,聖僧如今可還安好,若有囑托,晚輩願儘一份心力。”
此數言一出,金蟬子心頭更喜。
旋即他也覺奇怪!
作為諸天佛教中的大人物,金蟬子雖說還不曾正經收過弟子,體會為師之道。
但也不會因為一個“晚輩”的關心,而心緒波動才是。
若是其中有詐,金蟬子自忖可瞬息察覺,並全部豁免。
“大淵源海中有不少強者能斬了我金蟬子,可若說蠱惑、迷心於我,幾無可能。”
“看來,確是命數緣法到了,此子,當為我【功德佛】一脈的開山大弟子。”
此念一出,金蟬子頓時有了決斷。
可憐這位佛尊二弟子,哪裡能想到這裡麵非但是有詐,而是詐騙他的根本不止是眼前的陶大魔子。
罪魁禍首,或者說幕後真凶,其實是靈寶宗那位伏孽真君陶潛。
陶大真君將那一半還在醞釀中的未來佛傳承藏的極好,天生便克金蟬子。
大淵中能蠱惑他的,還真可能隻有陶潛一個。
正好,被他碰上了。
金蟬子不知這些,心底已正式將陶魔子當做是弟子來處置,聞言後直接開口解釋道:
“無妨無妨!”
“我於那鄭國顯露手段,正是為了去往那明國。”
“此國境內各大勢力最是繁雜,包括禁山府君一脈在內,共計有數十個強大道脈與子嗣互相征伐,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正要貧僧前去,為各大道脈化解恩怨,濟度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