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的這一幕,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汩汩的酒水不住從玉碗中流淌而出,仿佛成了一道泉眼,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賀知章也算是見慣了大風浪之人,見到這一幕,卻也是大驚,“莫非這邊是方外之術?道法神通?”
以他的身份,修道者於他而言,並不是什麼隱秘。
“非也,此才氣爾。讀聖人之書,養文華之氣,能為人所不能。”這的確不是道法,而是他特意給儒家開辟出來的運用之法。
儒家自董仲舒開始,便講究天人合一,即人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複命。
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唐朝之前,這種關於“天人合一”的闡述實際上還是很模糊和抽象的,一直到南宋朱熹將理學大成,才真正的讓“天人合一”的理論完善。
即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且是善的,理將善賦予人便成為人之本性,將善賦予社稷便成為禮,凡塵紛擾,人很容易迷失“理”之本性,社稷也會失去禮之根本。
想要成就聖人,就需要格物,即推究事物道理,從而尋找到理,也就是致知。
也就是《大學》中強調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朱熹的理學道理,本身隻是學術學問,並不涉及到任何的修行道理。但是,卻也足夠為王曜景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
他以“理”來闡述天命,更加細致的加強了人與天的交流。
此事對於天命來說,也是有裨益的,至少……能更好的割韭菜。
天命並沒有人格化的意識,正如有句話說的,曆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天命也是。
它不在意生靈認為它是善還是惡,亦或者其他的屬性,它可以是天命,也可以是道,也可以是理,隻要你能自圓其說,就可以得到它的認同。
王曜景現如今,以全真道法為根基,以人身之氣運以及人自身對天地的理解,化作獨屬於儒家的神通術法。
這種術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道法還要便利。畢竟,這種術法直接與天命相連,隻要你寫出來的文章詩詞,能得天地威能,便可得天命降下威能。
若說起來,倒是跟道家的青蘸有幾分相似。
所謂青蘸,便是書寫各種詞句,讚揚上天,獲得上天的庇佑。如後世很著名的一句“惟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便是青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