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方閻確實如姚敏他們所想,麵臨著指責孤獨又無助。他原以為自己意氣風發下的實驗發現會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可換來的卻是一片奚落和冷嘲熱諷。
在那些尖銳的批判聲中,方閻可能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他曾以為,自己的研究能夠引起轟動,能夠為科學界帶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他的發現並沒有得到認可,反而引來了無儘的質疑和指責。
麵對這樣的打擊,方閻選擇了沉默。他不再公開發表任何研究,也不再回應那些批判的聲音。他默默地躲在屬於自己的實驗室裡,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他相信,隻有最終的結果,才能證明他的發現有多偉大。
在那個獨自的實驗室裡,方閻或許度過了無數個日夜,進行著反複的實驗和研究。他可能曾經感到絕望,也可能曾經想過放棄。但他最終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發現是對的,他相信自己的研究是有價值的。
這個過程中,方閻的心理壓力無疑是巨大的。他不僅要麵對外界的質疑和批判,還要麵對自己內心的掙紮和痛苦。但他沒有退縮,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堅持。
這種堅持不僅是對自己的證明,也是對整個學術界的挑戰。方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所有人證明他的發現是正確的,他的研究是有價值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成果,打破那些質疑和批判的聲音,為科學界帶來真正的突破……
張濤的聲音打破了三人的沉思,他提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可能性“從這篇文章提到的實驗,很像現在咱們要攻破的這個瓶頸呀,方教授和夜梟有沒有什麼聯係?”他的問題像一顆種子,在三人心中引發了新的思考。
江祥聽到這個問題,默不作聲,他知道自己在這方麵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利,於是把頭默默轉向了姚敏,等待著她的回答。
姚敏撇了撇嘴,用力地眨了一下眼睛,然後慢慢說道“嗯……是的,從實驗和學術上確實很像,但真的這麼巧嗎?咱們認識的方教授和現在的夜梟應該是天壤之彆。”她的聲音中透露出對這種巧合的懷疑和對事實的理性分析。
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方教授和夜梟之間的聯係,更關乎他們研究的科學問題是否能夠取得突破。如果方教授和夜梟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係,那麼他們的研究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進展。
然而,姚敏的話語提醒了三人,雖然實驗和學術上存在相似之處,但這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直接的聯係。畢竟,方教授和夜梟在時間、空間和身份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這個疑問讓三人陷入了新的困惑。張濤不甘心地回答“巧合的出現也是有必然性的。這篇文章裡麵不是提到過嗎,會導致實驗體的巨大改變。有沒有可能是這個原因方教授變成了如今的夜梟。”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這種可能性的猜測和對未知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