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黃雀(2 / 2)

對於這些烏克蘭專家,以及得到烏克蘭專家援助的各個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雙贏”。

隻不過人才大量流失限製了烏克蘭發展,到最後這個盛產人才的國家反倒淪落到無人可用的境地。

可能有人會說,烏克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難道它就不能不搞去工業化,想其他辦法發展經濟嗎?

仔細思考後,答案令人唏噓,似乎從獨立那刻起,烏克蘭注定走向沒落。

三、烏克蘭的改革與困境

先說去工業化,“自廢臂膀”的問題。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確得到了豐厚的“軍事遺產”,可是這對烏克蘭來說未必是好事情。

因為它根本“養不起”,許多武器的采購成本並不高,可是後續維護成本卻令人咋舌。

它繼承的武器裝備完全超過了它的承受能力,如果硬撐最後隻會加速經濟崩潰,所以最後也隻能低價處理。

可能有人好奇,烏克蘭為什麼不利用蘇聯留下來的工業基礎,好好維持常規軍事實力,然後同步發展經濟,而這就涉及“產業分工”的問題了。

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係,當時烏克蘭雖然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但是這些企業隻是“生產鏈”的一部分,能生產外殼卻沒法生產零件,能生產發動機,但沒辦法生產傳動器。

這種情況下又如何發展工業、盤活經濟呢?

烏克蘭的情況其實還算好的,畢竟有黑土地保證糧食產出,與之相比,早早就開始農業機械化的朝鮮,在蘇聯解體後逐漸更為尷尬——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朝鮮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實相當好,因為它利用礦產資源從蘇聯換到了大量的化肥和工業機械設備,早早地開始了農業機械化。

然而,蘇聯解體後,朝鮮的農業機械化進程就戛然而止了。

且不說缺少化肥農業生產,效率大大下降,沒有蘇聯提供的能源和服務,朝鮮原有的一些設備也很快就沒用了。

實在沒辦法,烏克蘭隻能仰仗西方國家援助,可天上不會掉餡餅,去工業化和銷毀核武器就是西方國家的條件之一。

但即便是烏克蘭照做了,西方國家也注定不會大力扶持烏克蘭。

原因很簡單,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烏克蘭太“大”了,而且距離俄羅斯太近,利用起來遠遠沒有一些人口少、麵積小的國家“劃算”。

烏克蘭政府也不是沒有想過通過改革自救,隻可惜越改越麻煩。

很多人都說,烏克蘭的改革進程就是一個私有化進程,改到最後國家財富全都落到了寡頭手裡。

而最終的產物就三個:官員腐敗、寡頭經濟以及寡頭政治。

國內狀況太糟糕,這也是許多離開烏克蘭去其他國家就職的專家不願意回去的原因。

實際上不僅是專家,大量的烏克蘭人選擇了勞務移民,據保守估計,烏克蘭獨立至今人口已經降低了上千萬,將近占到總人口1\/5。

局勢動蕩,經濟萎靡,烏克蘭人才外流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烏克蘭的人才大多選擇了去哪裡?昔日來華的那些專家,後來又如何了呢?

四、選擇與結局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不少烏克蘭專家選擇了去美國、歐盟乃至於俄羅斯。

如今其實也是一樣,尤其是俄羅斯,堪稱是烏克蘭人的“打工聖地”。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是最吸引烏克蘭打工人的國家,有將近300萬烏克蘭人選擇在俄羅斯務工,其中專家、教授也不在少數。

當然,美國和歐盟國家同樣也在吸納烏克蘭優質勞動力資源。

美國就不用說了,往往是“錢財開道”,歐盟國家則更多地以政策吸引烏克蘭人。

比如說2017年歐盟推行的免簽製度,還有近些年來波蘭政府給烏克蘭人提供的大量勞務許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拒絕的中東難民。

各國之所以對烏克蘭人大開“綠燈”,與烏克蘭人整體素質較高有關,尤其是這些年,從烏克蘭走出了不少頂級科學家。

更不用說由於國內長期刮著外出務工風潮,不少烏克蘭人都掌握著兩三門“外語”了。

與俄羅斯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其實並不是烏克蘭人的優先之選,畢竟去俄羅斯工作比來中國更便捷,去發達國家務工工資又明顯高一些。

那些烏克蘭專家、教授們,這些年之所以踴躍來中國,並且來華數量呈現明顯上漲趨勢,這和最早來華的那200名烏克蘭專家其實有著很大關係。

有句俗語叫“千金買馬骨”,我國對待早期來華的那200名烏克蘭專家就是這麼做的。

他們來華後,我國不僅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好的生活待遇,而且還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與照顧,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這一點,恰恰是西方國家無法給予的,前往美國、歐盟國家的那些烏克蘭專家們,早期雖然能得到優厚待遇,但是往往無法得到尊重。

等到他們掌握的關鍵技術被吃透後,待遇更是一落千丈,根本沒之前許諾的那麼好。

兩相對比下,來華的烏克蘭專家們更覺得他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後來在中國穩定下來,離開的心思也就越來越淡了。

當然,這些援華的烏克蘭專家,也的確為我國軍工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說著名的Al-136t渦輪發動機,就是烏克蘭科學家和中國科研人員共同研究出來的,據說它比美國阿帕奇直升機發動機更先進。

最關鍵的是,這款發動機幫助我國直升機突破了動力限製,讓我國直升機的火力威懾力更強了。

這還隻是烏克蘭專家給我國帶來的諸多幫助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昔日那些烏克蘭專家的幫助,我們恐怕要多走很多彎路。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忽視本國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與貢獻。

無論是科研還是其他方麵,適當借助外力是有益的,可“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自身的水平也得跟上,這樣才能持續穩定發展。

烏克蘭的輝煌與落寞令人唏噓,希望大家都能從這個故事中有所收獲,領略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同樣我們也應該珍惜中國和烏克蘭科研工作者間締造的情誼,他們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

參考資料

《揭秘中烏軍事合作: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傾囊相授》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少了千萬優才,烏克蘭人憂心忡忡》環球網

《原本得天獨厚的烏克蘭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一手好牌打成這樣?》環球時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