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秦國曆史上戰績最漂亮以及貢獻最大的將領,莫過於武安君白起,生平無一敗績。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中最早登上舞台的,綽號“人屠”、“殺神”,為啥人家這麼叫他呢?
白起打仗的特點非常鮮明,他不以攻城略地為首要目標,而是把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當成核心任務。白起的想法很直接,那就是全殲敵人。為了達到團滅對手的效果,白起喜歡打圍攻,喜歡窮追猛打,直到殺光對方士兵為止。
白起出生的年代很適合他,當時秦國經過數代積累,國力非常強盛,正是進攻中原的好時機,秦惠文王又是一代明君,有能力有野心。秦國對外擴張需要軍事人才,白起能力出眾,深得丞相魏冉的欣賞,因此一步步被提拔為左庶長。秦國當時的庶長是向壽,左庶長就相當於是庶長的副手。
第二次函穀關之戰結束後不久,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去世,兩國朝局動蕩,這兩位老哥最後體驗了一次攻打秦國的快感,卻把禍患留給了後代。魏冉官複原職後,秦國重回正軌,秦昭襄王便謀劃著向魏國、韓國複仇。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首先向韓國發難,兵分兩路,一路由向壽帶領攻打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一路由白起帶領攻打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經過了函穀關之戰的憋屈,秦軍作戰非常勇猛,很快就攻下了武始和新城。
韓厘王(韓襄王之子)派人到魏國求援,魏國現任國君是魏昭王,是魏襄王的兒子。魏、韓唇亡齒寒,魏昭王派大將公孫喜發兵支援韓國,東周國也派了一點兵力過來支援,三國聯軍準備與秦國人決一死戰,這次戰役史稱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接替向壽擔任本次戰爭的統帥,帶兵與三國聯軍作戰,雙方對峙於伊闕一帶。秦國方麵的兵力大概十一二萬,三國聯軍方麵由公孫喜當主帥,兵力二十四萬,是秦國兵力的兩倍。
按照人數來說,這場戰爭三國聯軍的勝麵更大,但可惜的是這二十四萬人是聯軍,不是一家的。韓軍主將暴鳶覺得韓軍兵力少,想讓人多的魏軍當前鋒,公孫喜覺得韓軍人雖少,但裝備精良,就想讓韓軍當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