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戰國 第七十六章 上黨危機(1 / 2)

千古苒苒 遠止浮遊 1882 字 8個月前

閼與之戰失利後,秦昭襄王耿耿於懷,趙國始終是他心裡的一根刺。趙惠文王一死,秦昭襄王就蠢蠢欲動了。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發兵攻打趙國,連續打下了三座城池。趙孝成王剛剛繼位,啥也不懂,相比於父親、爺爺,趙孝成王實在差太多了,毫無主見,這時的趙國基本由趙孝成王的母親趙威後掌權。麵對秦國的進犯,趙威後覺得靠趙國的力量難以抵抗,就派人去關係較好的齊國求救。

這年齊襄王正好死了,由公子建繼位,即齊王建,齊國的最後一任王了,所以他沒諡號。齊王建回複說救援可以,但要趙國派長安君到齊國來當人質。長安君是趙威後的最疼愛的小兒子,她當然不肯,大臣都都勸說要以國家為重,趙威後大怒:“誰再勸我把長安君送去當人質,老娘我就用口水吐死他。”

後來還是在趙國左師(相當於副總理)觸龍的勸說下,趙威後才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觸龍的這段話很長,簡要的意思是“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出自《戰國策》)反正趙威後被說動了。聽聞齊國發兵救援後,秦軍就撤走了,見好就收。

既然趙國不好欺負,根據遠交近攻的原則,秦國就向最弱的韓國下手了。公元前264年,秦韓陘城之戰爆發,這次由白起出戰,對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發動猛攻。韓國人聽到白起就怕得要死了,很快陘城淪陷,白起又接連攻下4座城池,殲滅韓軍5萬,讓本不景氣的韓國再度雪上加霜。

接下來的三年裡,白起繼續深入,先後攻克了韓國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野王(今河南沁陽)、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綸氏(今河南登封市西南)等4處戰略要地,占據了太行山一帶,完全截斷了韓國北部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係。白起的戰略部署很明確,下一步就是要攻占孤立無援的上黨,上黨可以作為攻打三晉的前線基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