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洋之下(2 / 2)

太平洋的海底基地建設,比總部基地耗費的時間要長。

從建設難度上來說也更難一些,畢竟這個基地建設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平原上。

這處海底平原在公估海峽以東,越過馬裡亞納海溝之後,西北方向的位置。

之所以建立在那裡,最早還得從李唐去接從帝國救回的核物理學家柳明予說起。

當時柳明予乘坐的船突然被帝國的一艘海岸警衛隊執法船盯上,李唐無奈之下,動用【掠奪者】發射導彈將執法船擊沉。

為了消除痕跡,又出動研製出來沒多久的【龍龜】去清理相應的痕跡。

沒想到【龍龜】在那附近的海底平原上,發現了一個大型鋰礦。

為了開采這個大鋰礦,李唐生產了大批【龍龜】,以及相應能在海底進行運作的智能機械。

不過最開始開采工作並不順利,主要還是3000多米深的海底,壓力太大導致的問題。

直到後來【雪泥】誕生,在建設總部基地過程中,讓李唐想出了辦法。

首先,製造一種倒扣過來的凵字型【雪泥】預製件,再製造巨型貨運潛艇,將這種預製件運輸到待建設的海底位置。

接著,把一批智能建築機械,以及【雲鼎】、【百工】等智能機器人投放在需要建設的地段。

隨後將這種【雪泥】預製件投置在相應的海底位置,由於【雪泥】的特性,加上預製件的厚度超過半米,連核彈都能抗住的家夥,輕鬆抗住三、四千米深的海水壓力。

後來經過實際和虛擬雙重極限測試,確定這種預製件哪怕在海底六千多米深的地方,也完全固若磐石。

接下來的工作就比較容易了,和總部的填海方式類似。

用【雪泥】預製件在海底罩住一片區域,提前放在裡麵的智能機器人和智能機械就會立即開始工作,從海底挖出管道,將裡麵的海水抽排出去。

沒了海水之後,建設速度就更加驚人得快。

以【雪泥】打下比花崗岩還堅硬的地基,再與預製件完全連接起來,形成第一層建築。

之後不斷地像壘房子一樣,一層層地用預製件加上去,猶如在海底蓋樓一般。

雖然這樣的海底建築,造型會取決於預製件形狀,顯得單調一些。

但是能夠在三、四千米深的海底建起巨大的建築,已經是人類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在開始建設之前,李唐還得先解決建造能夠在深達數千米的深海中潛航的巨型運輸潛艇。

那個時候,柳明予還沒有完全消化完李唐教授的新一代核反應堆技術,核動力是沒有可能。

李唐隻能在全電推進動力方向下功夫,用大量的鋰晶電池構建儲能裝置,為潛艇用的電動機提供電能。

由於要運輸巨型預製件,以及未來開礦後獲得的海量礦石。

潛艇必須造得很大,才能滿足需要。

然而無論造大的還是造小的潛艇,如果想抗住數千米深的海水壓力,其外殼材料都必須使用昂貴的合金材料。

這一點又不符合李唐的要求,畢竟這是運貨用的潛艇,必須廉價。

後來看到【雪泥】預製件在海底測試的視頻,給了李唐啟發。

既然【雪泥】具備抗住海水壓力的特性,那潛艇外殼之外,能否敷上一層【雪泥】層外殼呢?

經過李唐和零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