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竭力用平易近人的言辭,向李東陽解釋得清晰明了。
李東陽察覺,每解決一個疑問,新的疑惑接踵而至,但深入探討後,就連太子也無法給出答案。
令李東陽驚駭的是,太子雖無法解答,但他似乎明白一切,隻是李東陽在探究事物的本質上,尚且欠缺理解力。
不覺間,課後的時光已流逝一個多時辰,李東陽感到時間飛逝。
此刻,他對太子的看法已截然不同,太子並非不願學習,隻是學習的路徑與眾不同。
李東陽心中憂慮加重,原先誤以為太子隻知嬉戲不願進取,如今才知,太子並非停滯不前,他已在另一條道路上遙遙領先。
現在要將太子從這條路上拉回,恐怕是難上加難,這探究事物之學,的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那個王華的兒子,不就是因沉迷此道而被人取笑嗎?
聽說他連續七日七夜鑽研竹子,最終成了笑柄。
若我們的皇上將來也成為隻知探究事物的笑柄,該如何是好?
“叮,獲得李東陽的認同,積分+100。”
“叮,獲得李東陽的認同,積分+200。”
“叮,獲得李東陽的認同,積分+400。”
朱厚照並未洞悉李東陽的內心世界,隻聽到腦海中持續響起的積分提示,心中滿是喜悅。
“叮,因你震撼了李東陽,積分+4000。”
朱厚照看到巨額積分入賬,初時欣喜,片刻後卻又覺得不對勁。
就像女主播收到土豪的大額打賞,起初歡喜,繼而憂慮是否要付出代價。
如同網絡作家收到大量催更禮物,怎能不增加更新呢?
果然,李東陽沉默一陣後,話題一轉,勸誡太子應專心研讀四書五經,掌握治國之理,不可沉溺於此類非正統學問,浪費光陰。
朱厚照理解李東陽的擔憂,怕他在探究事物上耗費過多精力,荒廢了正規學業。
他想說,撇開學前班不算,這些東西他學了十數年,大部分已忘得一乾二淨,隻留下少許殘存,李東陽實在多慮了。
“師父放心,弟子心中有數。”
然而李東陽覺得太子答應得太輕易,像是敷衍,他能看出太子對探究事物已有深厚造詣,怎會因幾句勸告就輕易放棄。
朱厚照無從知曉,在李東陽的想象中,他已經是一位沉迷於探究且達到大師級的人物。
見天色已晚,李東陽告辭,準備回內閣值班。
朱厚照禮貌相送,望著憂慮離去的李東陽,朱厚照有些憂慮。
提問的是你,批評探究事物的也是你,我已經儘力回答,你還希望怎樣?
我真是太難了。
嗯,記得稍後要入宮向母後祝賀壽辰呢。
先去小膳房即興創作一首關於蛋炒飯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