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弘治也曾疑惑為何自己總是缺錢。
但大明自明太祖建國已逾百年,不都是如此度過的嗎?
今天太子拿出的百萬兩銀票讓弘治開始深入思考。
看著沉思的弘治,朱厚照覺得他的目的達成了。
空口白話談論國策、稅製對弘治無效。
弘治一句太子年幼,不懂國策,便將他打發了。
弘治麵對那一百萬兩銀票,不得不思索,朝廷為何收入微薄,困難重重,而他的太子一個月就能賺來百萬兩。
朱厚照不失時機地補充道"父皇,兒臣賺的這一百萬兩,一分稅也沒交。
"
弘治聽了,更是惱火,怎麼,你還想在我麵前炫耀?
但弘治聰明絕頂,轉念一想,太子這樣說必有深意,絕非隻為惹他生氣。
"照兒的意思朕大致明白了,說說你的想法吧。
"
"父皇英明,一眼看穿了兒臣的小心思。
"
"少拍馬屁,說正事。
"
"大明太貧窮了,再這樣下去,遲早會出大亂子。
"
"照兒言重了,隻是近期遭遇天災人禍,國庫一時周轉不靈。
"
"父皇,兒臣直言,眼前的天災人禍還算小,國庫就已周轉不靈,若將來更大規模的災難來臨,國庫無銀,必然動搖大明的根基。
"
對於明朝的衰敗,後人的解讀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共識無可否認。
其敗亡的直接誘因便是財政困境,自明朝建立以來,賦稅幾乎停滯不增,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土地持續擴展,人口逐年增長,唯獨稅額紋絲不動,致使明朝中後期的財政壓力日益加劇。
國庫空虛,災情頻發卻無力救濟。
戰事降臨,軍隊的糧餉無處籌集。
災民挨餓,暴動四起;兵士饑腸轆轆,亦生叛亂。
饑民與兵士的結合,釀成了大規模的國內動蕩。
政府軍力疲軟,既無法抵禦外敵,也無法平息內亂。
財政危機催生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又加重財政困局,如此惡循環,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弘治帝素以廣納諫言著稱,即便太子的言論可能過於悲觀,但明朝的財政問題確是積重難返。
朱元璋初創的稅製存在諸多弊端,因其出身貧寒,故限製了稅負,使得稅率極低。
按老朱的設想,此稅製應能使國家收支平衡。
但這僅限於理想狀態,實際中朝廷還需應對各種突發開銷,如軍事行動、救災、大型工程等,一旦這些出現,財政便難以維係。
"照兒,你是在提商稅的問題吧。
"
弘治帝直指朱厚照的憂慮。
"父皇也有此意?"
朱厚照意識到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自己能看透的問題,弘治豈會忽視。
"照兒能有此慮,說明你心係國家,商稅之事日後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