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
正式的會議是特意為某一議題召集,將有關人員聚集一處深入研討。
非正式的場合,則是在朝會上提出,讓眾人共同參與討論。
隻有重大事件,才會啟用正式的朝廷辯論。
於是,報刊登載的事務便決定在朝會上集體商議。
宰相已事先告知各位大臣,還特彆通知了太子。
不論太子是否出席,內閣的意圖必須傳達清楚。
畢竟,創辦報紙的提議源自太子,如今設立報社也是他的決策。
朱厚照始終密切注視著事態進展,
他的關注方式直截了當,
直接找弘治,讓蕭敬展示相關奏折。
蕭敬細心地將未公開的奏折分類整理。
一類是對太子直言不諱的批評,
認為太子年幼,不宜涉足政務,應專心學習,
更何況太子學業尚欠火候,更不適合參與這些事。
另一類則是引經據典,爭論報紙應歸屬哪個部門管理。
文官並非鐵板一塊,禮部、戶部、刑部皆有意將其納入麾下。
兵部和工部對此並不擅長,也無意爭奪,到時候隻要能分一杯羹就好。
吏部聲稱負責百官任命,自認高人一等,不屑與他們爭搶。
再說,無論誰奪得管轄權,最終還得吏部安排人手,無論如何都能分得一份厚禮。
朱厚照翻閱著一封封奏折,
文官們各執一詞,堅稱報紙應歸他們管轄,
反正不應歸太子所有。
朱厚照幾乎被說服,
似乎報紙由文官掌控乃天命所歸,
而在太子手中就成了違背天意。
邊看,朱厚照邊向蕭敬請教對策。
若有人依據奏折上的言論攻擊我,我該如何應對?
蕭敬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執掌司禮監多年,對文官的手段駕輕就熟。
逐一為朱厚照解析。
聽完,朱厚照豁然開朗,原來詭辯也能如此運用。
朱厚照詢問蕭敬明日如何應對文官。
蕭敬早已成竹在胸,詳細向朱厚照敘述。
朱厚照聽後,讚歎其高明,深感內行。
蕭敬誇獎太子聰明伶俐,一點即通。
朱厚照則稱讚蕭敬深思熟慮,大智若愚。
兩人相互讚美,都不禁嘿嘿笑了起來。
弘治在一旁看著他們互相吹捧,感到十分無奈。
我生了個什麼東西,
怎麼像個昏君似的,
還把蕭敬帶偏了,
明明是在討論國事,
你們倆卻像在密謀陷害忠臣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