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繪製了一個大餅(2 / 2)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 小康7 7814 字 10個月前

等到太子繼位後再胡來,那時就沒人能為他收拾殘局了。

而且太子斂財的本事確實不錯,當初隻給了他十萬兩,現在他已經向朝廷捐獻了十幾倍的錢。

不過弘治提出反對意見,明代勳貴的封地僅提供俸祿,並無實權。

給錢進封為天津伯並沒有太大意義,對開放海禁的幫助微乎其微。

朱厚照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父皇,您應該知道什麼是投獻吧。”

弘治聽了皺起眉頭,投獻就是農民將自己的土地名義上贈予有功名或貴族,自願成為彆人的奴仆。

這是一種規避明朝稅收法律的行為。

弘治對此深感厭惡。

舉例來說,農民如果收獲了一百斤糧食,原本應向國家繳納二十斤稅糧。

但若將土地投獻出去,他們就能免於向國家繳稅,隻需向士紳地主交十五斤糧食。

這樣一來,國家就無法收取那二十斤的稅糧,

並且農民變為奴仆後,還能逃避徭役。

因此,國家減少的稅收轉而壓在了老實耕作的農民身上,他們要承受更重的稅賦和更多的徭役。

這些農民不堪重負,最終也會被迫參與“投獻”。

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形成,地主士紳越發富裕,朝廷卻愈發貧窮。

有人或許會問,朱元璋製定國策時為何會出現這種失誤?

實際上,朱元璋最初的政策是合理的,隻是執行得不好。

朱元璋規定,正一品文官最多可擁有1000畝免稅田,這是個人免稅田的上限。

正一品官員僅1000畝,級彆越低的官員依次減少,全國加起來免稅田又能有多少呢?

然而,所有官員都會隱瞞實際的土地數量,明朝後期這種隱瞞現象更為嚴重。

誰要是敢於核查土地數量,就等於與全國的官員士紳為敵,

連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萬曆年間,出現了一位勇者,名叫張居正,他敢於查清土地。

張居正是個傑出人物,官至首輔,權傾一時。

張居正在世時,他的土地核查政策執行得很順利,但他去世不久即遭開棺鞭屍,家人也被流放。

據說,他的家人中有數十口餓死,屍體被野狗吞噬。

朱厚照多麼希望能有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在身邊,那樣朝堂上的大臣們都將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惜的是,張居正的出生還早二十年。

弘治不明白為何太子會問他是否了解投獻。

朱厚照揭示了他的計劃。

他打算扶持錢進來成為天津最大的地主,替換天津的官員為親信。

這樣可以減少朝廷上的反對聲音,朱厚照便能在天津自由行事。

弘治對朱厚照的創意感到驚訝,這些奇思妙想從何而來。

然而,錢進來日後名聲必定會很差,成為眾人的攻擊目標。

朱厚照毫不在意,認為未來的嶽父大概不會介意。

況且有壽寧侯張鶴齡這樣的外戚分散注意力,問題應該不大。

弘治無言以對,太子總是利用外戚來施展計謀。

但目前大婚的程序還在進行中,錢進的天津伯封號必須等到大婚後才能正式授予。

朱厚照提議,如果弘治皇帝擔心花費,可以增加免稅田的賞賜額度。

弘治頓時語塞,這分明是在明目張膽地為嶽父謀取利益。

然而,免稅田的數量是有法定限製的,如何能隨意增加呢?

朱厚照建議,可以借在天津試驗土豆和玉米田的機會,多賞賜一些。

由於土豆和玉米種子有限,不能立即全國推廣,而且新作物可能會遭遇百姓的抵觸,天津的大規模種植便於管理和宣傳。

弘治認為這個主意可行,但需要與朝臣商量。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怎麼開始和太子一起尋找朝廷製度的漏洞了。

弘治催促朱厚照去忙自己的事,不要打擾他批閱奏章。

蕭敬似乎也被太子影響,而他自己也有被影響的趨勢。

朱厚照解釋,近期他很清閒,按太子大婚的規矩,他現在不能見錢夢竹。

實際上並非不能見,通常太子在大婚當天才會見到太子妃。

朱厚照是個特例,他的太子妃是他自己挑選的。

規矩甚至限製了他的行動,否則他現在可能已經在籌備皇太孫的事宜了。

弘治建議,如果太子真的無事可做,就回西山去看看新種的土豆,彆在眼前礙眼。

朱厚照感到不解,剛才還聊得好好的,為何突然被父親嫌棄了。

不過,他確實有一段時間沒去西山檢查玉米大棚了。

玉米應該快要成熟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