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向大明朝進貢的日子,日本天皇就想起了自己的便宜大哥,希望通過進貢獲得明朝的支持,即使不行,進貢也能得到不少好處。
中國曆史上常有“強漢盛唐”的說法,也有疆域廣闊的元朝,但向中國稱臣進貢最多的並非這些朝代,而是看似低調的大明王朝。
漢唐盛世時有幾十個附屬國,而明朝居然有一百四十多個附屬國。
明朝為何如此硬核,能吸引萬國來朝,成為史上擁有最多附屬國的王朝呢?
首先,明朝初期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明初的軍隊戰鬥力極強,擊敗了曾經威震天下的蒙古大軍,將他們趕回了北方草原。
曾經被蒙古人統治的西域各國紛紛獨立,此時能打敗蒙古大軍的明朝就成了這些小國的倚靠,他們都願意向明朝稱臣進貢尋求保護。
這種保護不僅能調解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對國內圖謀不軌的叛賊也是一種震懾,那些未得到明朝冊封的國王存在被替換的風險。
其次,明朝初期大力發展海軍,鄭和七下西洋極大地擴展了明朝在東南亞和印度洋的影響力。
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領導的海軍進行了七次遠航,抵達東南亞、印度洋、紅海及非洲東岸,震懾了所有敢於挑釁明朝的外敵,建立了一係列海外據點,成為了維護地區和平的強大存在。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紛紛向明朝臣服並進貢。在明永樂年間,明朝的藩屬國數量激增,多達四十多個,最終總數超過了一百四十個國家。明朝還秉持著以豐厚回饋為原則的外交政策。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都熱衷於萬國朝拜,對外采取“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方針。尤其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他出身平民,特彆渴望展示其文治武功,因此大力推行這種表麵光鮮的外交政策。任何前來朝貢的使者,從踏入中國領土開始,便受到各地的款待,直至抵達京城,皇帝會根據貢品的價值至少雙倍回賜。使者們將賞賜帶回本國轉賣,利潤往往翻倍。這樣的好處使得諸多所謂的“蠻夷”國家紛紛要求前來朝貢,使團規模日益擴大,原本每兩三年一次的朝貢,現在希望每年甚至更頻繁。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朝廷發現如此下去財政不堪重負,於是下令限製朝貢,規定使團規模和次數。儘管如此,由於朝貢必定盈利,甚至有些已經滅亡的小國,仍有人持舊有的堪合冒充貢使。或是國內勢力薄弱的國家,為爭奪朝貢權,內部鬥爭激烈。在日本,誰能掌握最大的權力,誰就有資格向明朝進貢,而天皇則無此權利。天皇派出的使團雖然在道德上合法,但在國內卻遭到反對。天皇的使團剛出發,就被國內大名發現並派出幕府使團追趕。幕府使團追上後,不僅奪走了貢品,還將大部分使團成員殺害。少數幸存者偏離航線,曆經艱險抵達天津港。到達天津後,使團成員向當地官府求助,聲稱他們是天皇派出的貢使。然而,官府看到他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的模樣,認為更像是乞丐而非貢使。官府索要堪合,他們無法提供,因為堪合已被幕府掌控。他們出示了天皇的信物,但明朝官員不認可,沒有堪合就不承認他們的貢使身份。當被問及貢品是什麼時,天皇使團並未透露是被幕府奪走,隻是借口說因海上風浪過大導致貢品丟失。
這讓明朝官員十分氣憤,本來你們來朝貢就已經虧本,現在連貢品都不帶,看來你們就是想空手而來,白白撈好處。
反正你們又沒有身份證明的堪合,而且天津港口也不是你們朝貢應該登陸的地方,於是朝廷乾脆就把這群日本天皇的使者趕走了。
日本天皇的使團無奈,隻好設法回日本向天皇報告此事。
巧合之下,他們在天津發現了報紙。
他們在報紙上看到了唐寅,也就是唐伯虎的名字。
這令天皇使團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