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街中醫院,其實正式名稱叫:首都中醫院。
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公立性質的專業中醫醫院。
院址就設在美術館後街,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
寬街中醫院原址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祕的誠親王府,可想規模之宏大。
當初成立寬街中醫院的時候,是將四九城30多位有名氣的,開私人診所的郎中都集中起來,成為了國家單位的職工。
(不允許私人買賣,當然也不允許私人開診所了)
可是僅僅隻有四九城一地的郎中,並不能顯出新中國首家中醫院的重視。
這可是樣板工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於是中央又向全國各地發出了征集令,要求每個省都要派名中醫前往首都工作。
林苦參是東廣省有名的傷寒病醫生,李景明則是東廣省有名的中醫骨科,於是被選中,在兩家人自願的前提下,這才來到了北方支援首都。
北平四大名醫,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
除汪逢春先生在49年病逝,其他三位全部都進了寬街中醫院。
中醫八大主流學派、全部都有最頂級的中醫師坐鎮,拿出來一個個都是“大國手”的水平,甚至每個中醫師都有自己的獨家秘訣。
這麼形容吧,這時期寬街中醫院的技術實力和臨床水平,那絕對是“空前”的。
後來幾十年的中醫發展也證明了,59年時期的寬街中醫院也是“絕後”的。
因為到八十年代初,那些名中醫,有絕活和秘方的大國手,幾乎都死了。
絕大多數名老中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都沒能留下傳承,那個年代要麼無人可教,要麼沒人敢學,非常可惜。
而中醫這門學科不像西醫,可以係統教學。
中醫如果沒有師父領進門,沒有上千年的經驗做支撐,靠自己拿著一本《黃帝內經》去悟,那是悟不透的。
從大取燈胡同往東走,出了胡同口左拐彎就是寬街中醫院了。
林三七是懷著好奇的心情,有一種旅遊者的心態跟在母親後麵。
走到中醫院門口,林三七發現無論在哪個時代,醫院都是最繁忙的地方。
哪怕1959年這個最困難的時期,寬街中醫院裡還是人來人往好不熱鬨。
金采鳳一一給小兒子做著介紹:
“瞧,這兒是藥房,從這裡過去就是你二哥所在的針灸科,咱們往另一邊走,這邊都是坐診大夫的門診,你老豆和大哥就在這邊工作。”
林三七一路走過去,發現每一間診室門口都圍滿了病人。
看這些病人的衣著,有些是中山裝,胸口彆著一支鋼筆,應該是新時代知識分子;
有些則是男的西裝女的旗袍,顯然應該是老派知識分子或者資本家。
彆懷疑,這個時候還是有資本家的,公私合營呀,解放前的資本家雖然不參與經營,但股權分紅還是照樣給的,所以這群人不缺錢。
不過真正的衣衫襤褸的窮人似乎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