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梅江、茶坑、東甲、西甲等幾個村在茫茫古兜山區。
半夜,山林裡靜悄悄的,隻有一輛卡車開在盤旋的山路上。
改裝過的車燈雪亮如晝,照在山路裡那跟白天一樣,就是路不好走,全是泥路。
要不是解放大卡車已經被全部改裝動力十足,林三七都懷疑大卡車不知道要被陷進去多少次,然後被人來個甕中捉鱉。
開了半個小時,終於趕到了事先約好的接頭地點。
桔園旁邊有一排平房,平時是製作陳皮的工廠,也當倉庫在使用,離村莊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是做壞事的最好的地方。
你喊吧,喊破嗓子也沒人聽到的那種……
聽到有卡車的聲音,從圍牆裡走出一些村民來。
車燈下,林三七看到區村長正在不停揮手,示意林三七把卡車往哪個地方去停車。
林三七剛跳下車,區村長就迫不及待問道:“黎同誌,怎麼樣?糧食帶來了嗎?”
“帶來了,都在卡車後麵放著,如果你們的陳皮質量好,數量多,我還可以調動更多的糧食過來。”
“好好好,黎同誌果然是省城來的領導,說話算話,走,進倉庫去看看。”
林三七在區伯的帶領下,一個個倉庫看過去。
先是看到倉庫裡都是一個個黃麻袋堆在那兒,林三七就知道,這批陳皮年份不會太長。
又走過一個倉庫,裡麵放著一個個密封的陶罐。
區伯帶著林三七走了進去,一個村民已經將陶罐打開了,一股子陳皮的清香就飄散了出來,非常好聞。
“黎同誌,你看,這就是我們這裡最好的50年陳皮,能保存下來非常不容易啊,保存要做到三離--離牆、離地、離頂,稍微有一點不符合要求這陳皮就會發黴變質。
另外年份低於五年的陳皮,我們需每年至少翻曬一次以上。當年新摘的陳皮和不足三年陳化期的陳皮,每年都需要翻曬一到三次,每次翻曬都需要曬至乾透。
所以我們農民苦啊,一年四季都要打理陳皮,每天都不能休息,就這麼好的陳皮,黎同誌伱這收購價能不能再提點……”
林三七沒說話,拿起一片陳皮聞了聞,清香撲鼻,醒神怡人。
又掰下小小的一片,放到嘴裡,果然是以前沒有嘗到過的甘、醇、陳。
區村長在旁邊看著林三七,發現他似乎挺懂行的,說出來的陳皮特點也絲毫不差。
其實林三七懂啥呀,陳皮茶是經常喝,不過以前喝的都是最低端的陳皮,這次來新會,他是特意在網上查的資料,注意事項和鑒彆方法。
“區村長,這陳皮不錯,我很滿意,價格上我可以再提兩成。”
區村長聽了大喜,啪啪啪拍著林三七的肩膀:“好好好,到底是老鄉,照顧家鄉人呀。”
林三七的確是心軟了,因為陳皮的保存太不容易了,在沒有恒溫恒濕的前提下,這些陳皮要保存幾十年,每年都要養護,農民們付出的心血非常巨大。
這可不是海邊的鮑魚魚翅之類的,每年都可以去捕撈,全是野生的,想撈多少撈多少。
要不是怕糧食給得太多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否則光是眼前這一陶罐陳皮,拉一車皮的糧食來都不算多。
“區村長,現在我們有多少存貨?”
“噢,我統計過了,50年以上陳皮不多,隻有200斤;40年~50年有600斤;20~40年陳皮有1500斤左右。”
林三七聽了真想大笑三聲,這是又發了一筆洋財啊。
“行,區村長,你們趕緊算算需要多少糧食,然後把我車上的糧食搬下來,把陳皮幫我裝到車上去。”
區村長一聽就樂了,衝著旁邊的人喊道:“還不趕緊算算?”
一個老會計模樣的村民拿出算盤劈裡啪啦一通計算,最後給出一個數據:
“需要給7.5噸糧食,細糧。”
會計重點強調了一遍,就怕林三七一會兒拿出番薯土豆等粗糧來糊弄人。
林三七對這個數字沒有異議,
“行,我給你們9噸大米吧,不過我還得跑一趟,我這卡車上才裝了5噸大米,還得再跑一趟。”
區村長一看林三七如此上道,真的願意多給糧食,眼珠子一轉:
“黎同誌,我家裡還有一個寶貝,祖上傳下來的,清朝道光年間一直保存到現在的2斤陳皮,不知道黎同誌有沒有興趣?”
林三七瞬間眼睛一亮。
他雖然不能確切說出道光年間是幾幾年,但課本上的虎門銷煙他是記得的,就是道光年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