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職工精減他是知道的,不就是城裡糧食不夠吃了,不得不清退一批人,說白了就是辭退,還不給N+1補貼那種。
這個政策的不公平之處就是北平城市戶口的沒事,精減的都是外地或者京郊的職工,尤其是從農村出來的那批人。
兵荒馬亂的年代在農村有書讀,能識字,甚至能學醫的,哪個不是付出了數倍於常人的努力,又有特彆的機遇才能走出農村,來到首都工作。
現在要讓這批人回去,其實就是要讓這批農村職工所有努力
都白費,還要連累妻兒都成為農民。
誰肯乾?
於是這批原籍外地,都是農民出身的職工,當然是全家老小開始鬨嘍,反正沈院長家門口已經有過好幾次職工上吊的“戲碼”。
這給沈院長以及醫院領導層帶來非常巨大的壓力。
精減政策是上級製定的,名額是上級給出的,可出了意外事故,上級部門卻要問責醫院領導。
醫院領導就成了裡外不是人,得罪了職工,上級還會懷疑你的領導能力。
林三七有些疑惑的問道:
“沈院長,精減誰不精減誰,這個是你們醫院領導層決定的事情,我這個小小職工,嘿嘿……你們不是想精減我吧?我才剛入職幾個月啊!”
孔科長趕緊在旁邊解釋:“精減誰也不會精減你小子,放心吧。”
林三七心想還好,精減他,他肯定是餓不死的。但以後少了一個出門在外借著單位名義辦私事的機會。
現在他深切體會到,首都中醫院名頭在外地是多麼好用,給他的私下采購起到了“信譽背書”的巨大作用。
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一聽林三七來自首都,還是大醫院的醫生,哪個不是放下戒心,大開方便之門,要啥給啥。
如果沒有這層皮,林三七彆說出京了,哪怕到了外地,人家也把他當敵特分子先逮起來再說。
“嚇死我了,沈伯伯你要不要這麼嚴肅找我談話呀?”
林三七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一副沒有城府非常好忽悠的樣子,但他知道院長肯定話裡有話。
果然,沈院長語重心長地說道:
“小七,是這樣的,我們醫院經過慎重討論研究,並且報上級批準,要到了一個政策,也是替我們單位這132名職工謀得了一個新出路,避免他們被遣散回原籍的悲劇發生。”
林三七心想,肉戲要來嘍,而且肯定是跟他有關。
“上級呢經過協商,準備在昌平給我們醫院專門劃出一塊地,成立一個農場,主要呢就是讓我們中醫院的職工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給國家增加負擔。
另外還要發揮我們中醫院的特長,在舉辦農場的同時,也要成立一家分院,開展臨床救治工作,就是為了方便首都以北地區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昌平,剛剛從河北劃歸首都管轄,位於首都北邊,明十三陵就在這兒。59年的時候屬於比較偏僻的山區。
林三七突然眼睛一亮,心想上級這個決策絕對英明。
這樣做的好處太多了。
一個是給你們一塊地,你們自己去耕種,這樣國家也不用再給這132名職工發工資發糧票,既解決了財政困難,又暫時避免了職工被精減送回老家。
第二個就是發揮了醫院職工的技術特長,做到人儘其用。
成立一家分院,醫生在勞作的同時也能給老百姓看病。看病是要花錢的,這又變相給醫院創造了現金流,可以養活職工。
不要小看了醫院的創收能力,相比較其他單位,中醫院其實富得流油。
畢竟59年的時候醫院少,更何況寬街中醫院還是首都唯一一家中醫醫院,根本不缺病人。
醫院是有錢,問題是有錢並不能買來糧食,醫院也沒有權力私自給職工分錢分糧食,一切都要按規矩辦事,卡得非常死。
就像中醫院明明能養活全院400多職工,但國家有任務必須要你精減多少名額,你也沒辦法反抗。
所以沈院長為了職工避免被精減,還特意申請了一個農場,一個分院,找個名頭來安置職工,可謂是煞費苦心。
林三七也佩服起沈院長來,這真的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職工考慮周全的好院長。
“沈伯伯,這個辦法好,可是,這跟我有啥關係?難道讓我也去分院?”
林三七心想好家夥,自己拍了半天馬屁都拍到馬腳上去了?這磨還沒卸,你就要殺驢了?
沈院長聽了哈哈一笑:“對,我想讓你去昌平,有一個秘密任務安排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