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限號,必須限號(1 / 2)

1961年3月15日上午7點

林三七站在岱嶽殿的月台上,看著底下近200多名醫務人員,心中那是相當得意。

這裡麵有70位臨床醫生,其中大多數醫生都有留洋經曆,絕對的精英人材,之前其他醫院因為成分問題通通清退,結果全便宜了他林三七。

當部分沒有留洋經曆,但也是民國時畢業於協和醫學院、華西大學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等國內私立醫學院,同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馮若奇、賈學真等剛剛從地方上回到首都的清退醫生們,這時候也一個個興奮異常。

他們以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在農村沉淪了,想不到還有重新穿上白大褂的一天。

或許他們不是對林三七效忠,但絕對為拚了命的好好工作,避免再次被趕回鄉下去。

林三七看了看時間,這才說道:

“馬上就要8點了,大家分工已經明確。做為院長,我想明確幾點:在傳染病醫院工作,不需要拍領導馬屁,也不需要擔心社會上的狂風暴雨。

我們都是醫務人員,不管你來自哪裡,不管你的成分是什麼,不管你是哪家大學畢業,我們的目的就是一個,為人民服務,攻克一個又一個傳染疾病。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對國家忠誠,我們的肺結核藥物是有專利的,所以帝國主義一定會想辦法搞到我們的藥物進行逆推,然後仿冒生產,這對我們國家來說將是極大損失。

所以大家平時要提高警惕,尤其是護士們,一定要保證每一位病人吞服下去,並且事後檢查病人口腔是否有存留。

另外我們是傳染病醫院,大家一定要注意個人防護,醫院提供最新型的N95口罩,每人每天都需要佩戴。如果有需要隔離服的,可以問護士長,要保護好自己。”

這時候畢興龍匆匆跑了過來:

“林院長,外麵病人太多了,簡直是人山人海,怎麼辦?”

東嶽廟很大,山門關得很緊,林三七知道外麵會有病人等著,但沒想到病人數量居然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這麼多病人?”

林三七一邊疑惑,一邊快速朝門口跑去,跑到鐘樓上一瞧,醫院門外的馬路上,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謔~~~這麼多人,起碼兩三千了吧?”

畢興龍估計了一下:“不止,五千妥妥以上了,而且這還是一大早呢,應該還有不少病人在趕來的路上。”

林三七還是小瞧了這個時期報紙的威力。

當《人苠日報》、《新華日報》、《光明日報》、《文彙報》等等報紙全文刊登了首都傳染病醫院已經能治愈肺結核的新聞稿後,全國各省份也陸續收到了相關報紙。

然後這個新聞以首都為中心輻射開去,迅速引爆全國。

全國具體有多少肺結核病人,這個是沒有權威數據的。…。。

民國時期,對清華大學500餘名學生進行胸部X線集檢,受檢者中肺結核患病率為3%。

後來北平第一衛生事務所結核病門診處對北大、輔仁大學4367名學生作胸部集檢,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為5.1%。

同時期,滬海的虹橋療養院對3224名市民作X光集檢統計報告,檢出患肺癆病者為795名。

由此可見,肺結核在解放初期的發病率在3%以上,就算按3%來計算,全國6億人口,這個總人數起碼有2000萬左右。

光是首都地區肺結核病人就可能超過10萬。

肺癆肺癆,十癆九死,這個順口溜全國人民都知道,誰得了肺癆病,就是在等死了。

人家魯樹人先生這種大教授,大文豪,有錢人不照樣因為肺結核一命嗚呼。

所以當報紙上說首都傳染病醫院已經攻克肺結核疾病,治愈率達到90%以上時,全國各地有條件的肺結核病人都蠢蠢欲動了。

哪怕這時候的首都遠在天邊,可能一路要披星戴月,可是跟“生死”比起來,這又算得上了什麼呢?

看著醫院門口被擠得水泄不通的大馬路,畢興龍有些發愁了:?“林院長,這麼多病人我們怎麼看得完呀,要不以後早上6點開門,一直到晚上6點結束?或者兩班倒,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這樣。”

這是絕大多數醫院的做法,就是不管有多少病人,當天病人當天消,哪怕你醫生不吃飯不休息,也得看完所有病人才能走。

這個邏輯有沒有問題?

或者說從病人的角度來講沒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